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度田野课堂台州分队行前培训会召开

2024-07-17 文:社会学院 图:社会学院

2024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度田野课堂台州分队开展了线上行前培训会。



会议首先介绍田野调查的基本事项。研究助理张煜、罗楚,社会学院大三学生刘尹洁分别就行政、财务及学术的相关事宜进行讲解。他们强调随行师生应在行程中注意“联络通畅、行程报备、安全第一”的行政工作准则,并妥善保留相关财务报销凭证,及时整理上传田野笔记、录音材料。



随后,社会学院2023级直博生俞静、欧阳材泓基于往年在台州的田野经验,分享了田野调查与报告写作的心得,并详细介绍了本年度拟调研的四个主题。


俞静首先阐述了“人口迁移流动与社会融合”及“社会空间改造与文化变迁”两大主题。她指出,大陈岛作为一个充满现代流动性的陆地化岛屿,人口流动频繁,社会关系网络错综复杂。因此,调研时需保持对“关系”的高度敏感性。同时,大陈岛兼具海岛与乡村的双重属性,蓝色文化(海洋文化)与红色文化的交织,为社会空间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田野素材,可从社会文化和空间的角度深入剖析。例如,关注空间生产过程中政策与个体间的张力,以及海岛民间信仰的形成与演变历程。



欧阳材泓则围绕“大陈岛的多元主体与公共物品供给”及“渔民生计维系与社会组织”两个主题进行了介绍。他强调,大陈岛的公共物品供给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发展、渔民生计维系等多个方面,参与主体众多,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特别是岛礁协会作为特殊社会组织,在渔民利益表达和政府指令传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发展历史和功能变化,是调研期间值得重点关注的研究议题。



社会学院张瑞辰讲师结合自身的田野经历,提出从“小地方”出发思考“大问题”,关注横向同时间段内的关系以及纵向历史脉络的交错。她指出,田野调研中观察与访谈的方法应相辅相成,不仅要讲述故事,更要深入挖掘故事背后的深层意义。这要求调研者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又需拥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张瑞辰老师还强调应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相互学习,尊重当地文化和居民,并分享了快速整合田野信息的实用方法。



社会学院李丁副教授提出,本次培训应秉持积极向上的态度,鼓励参与调研的师生在大历史和大格局中思考问题。他希望通过在大陈岛的田野课堂中的多场景交流与互动,能够建立起长久的联系。同时,李丁老师还就如何在调研中处理好个人与团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主动负责地调整心态等方面给出了宝贵建议。



本次田野课堂将综合运用社区漫步、问卷调查、部门走访、座谈、参与观察等多种形式,帮助调研团队快速全面地了解大陈岛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规划,各类主体的故事及其所处的历史与社会结构,理解其行为与意义。大陈岛不仅是实践的田野,更是知识的课堂。为期半个月的田野调研,将助力团队成员逐步成长为专业的知识生产者和理论创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