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何欣:一饮一啄,不负于心
2017-12-13 文:社会学院 图:社会学院佛曰:“一饮一啄,莫非前定”。除却消极的命中注定、因果报应,我们感受到的是无边的超脱和大度。每见何欣老师,你总觉得她是非常安静的。如果要去形容对她的感觉,或许就像一汪泉水,宁静中带着安心,带着一些坦然,没有大海的雄浑壮阔,却多了一丝 温暖与润物无声的情怀。
自我认识
社会工作对于何欣老师来说似乎已经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一个专业,更像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性格和流淌于血液中的执着。当我们问到她为什么会选择社工专业时,没有想象中的情怀或目的,她与这个专业更像是一场奇妙的邂逅,偶然、意外、美好。 本科进入南开大学选择社工专业是比较“盲目”的,排除了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最后进入了社工班,甚至入学后才发现这是南开大学第一年设立社工专业。社工专业在整个中国社会的大环境下都算是非常年轻的专业,更何况是第一年开设的南开呢?在没有什么可参考先例的情况下,很多专业课的教材就是老师们在港台学习总结出的一本本薄薄的讲义。何欣老师就靠着从教务处买来的一两块钱一本的装订讲义开始了本科四年对社工的探索。“说实话,开始学的时候懵懵懂懂的。当时很多词,你能认识这个字,但其实并不明白它背后的含义。小组怎么带,个案怎么延伸,连想象的空间都没有。”大三实习时,专业的社工机构少之又少。何欣老师第一次专业实习从一个私立养老院开始,在这里她开始用另外一种方式去看问题、去行动。当有了这些思考之后,或许出于惯性的影响,何欣老师有了想去更多地了解社工的想法,随即进入北京大学开始了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管理硕士学位的攻读。
在北大,不同于本科时的懵懂,她开始有了更多关于政策、福利、助人等方面的思考和体验。“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自己很受益也越来越喜欢的过程,从那时候开始坚定了自己愿意做一些自己认为更有社会价值的这样一些事情”。对社工的执着一旦生根,便会发芽。博士期间来到香港看到了更加成熟的社工专业的发展,更加坚定了自己希望继续走下去,可以真正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的想法。
从本科进入社工领域到现在在实务、学术领域的持续耕耘,一路走来,何欣老师就如同一汪清泉,秉承自己内心的想法、遵循着自己的足迹,越走越远。这何尝不是一种风景?
自我突破
如果说是何欣老师选择了社会工作,那么,便是社工塑造了现在的她。对于她来说,这种影响潜移默化,水到渠成。
何欣老师本科到博士的蜕变并不止于专业理论和能力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对职业精神和信念的思考,内化。迷茫困惑人人皆有,难能可贵的是不断地尝试和突破。本科的专业训练让何欣老师有机会正视和反思自我认知方面的迷茫,她选择了更加积极地自我探索和发现。在硕士期间,通过实习她几乎尝试了所有与社工专业相关的职业,在尝试中认识自我,摸索自己的职业兴趣。一旦确定方向,她为自己寻找了更大的舞台。在香港中文大学,不仅仅得到了更加完善的专业训练,她更明白了什么才是自己真正的兴趣和方向所在。
也许是要在完全弹性的时间内学会自我分配和平衡去完成三篇写出来足有一本书厚 qualified paper,亦或是严格的资格考试制度,逼迫自己去适应压力巨大的全新环境成为了何欣老师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第一阶梯。当目睹老师们的工作态度和方式,她明白,社会工作的专业训练,很多是必须内化于心的。“他们在做人和工作上的方式给人的影响也会很大”,“香港老师都很拼命,印象中有一个教授中午从来都没有去餐厅吃过饭,永远都是一个三明治。而我的导师他无论多忙,每周会坚持工作五天半,然后一天半是不工作的,所有的工作是留在工作时间内处理的,他会去区分家庭、生活和工作的关系,做好平衡。此外,每次到机构参访,他都会让我们给对方准备感谢卡等等,很多的细节让我们会觉得社工的专业追求很多是应该内化到自己的身上的。”
不仅仅是工作,无论是做人还是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上,社工都成为了何欣老师的支持系统。“其实我自己从小到大是一个蛮内向的人,不太擅长沟通,也不是那种自来熟跟谁都很快能打成一片的人。”但是持续的专业学习让她意识并学习到和不同的人建立连接,了解别人的状况和不同的生活处境。于是,她逐渐走出原有的舒适圈,不断地自我突破。
自我接纳
当人们习惯了物质世界的追逐和竞争,有多少人真正问过:“我是谁”、“我要的到底是什么”呢?何欣老师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应该就是那种自我接纳的从容气质。
现实并不美好,从小城市进入大学的她发现了自己与同学们的不同。每个人的见识、能力、生活世界有太大的差距。曾经支撑自己努力奋斗的信念轰然坍塌。大学前的自己因为成绩好被认为是优秀,但是现在呢?但是当她发现、探寻了更多不同人的生活,了解了不同的生活状态时,她突然发现:“我们要接纳自己,我们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呀。”“我们很多时候没必要跟别人比,这样永远比不到头,永远有比你‘更强’的人。”
自我接纳的意义在于,何欣老师学会抉择、学会思考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从这一点来看,社工无疑为她提供了更好生活的人生哲学。“当你还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的时候,学社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给你一个机会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它帮助你理解自己人生未来的重大议题。”
在生活中,对于朋友,何欣老师懂得尊重。从前她和多数人都一样,凡事乐辨黑白,非对即错。但现在的她可以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想法、更加包容。比起告诉别人何为对错,学会理解、学会倾听和陪伴或许是更加和谐的方式。对于家人,她懂得陪伴和取舍。“高校老师压力比较大,工作和生活在时间上一定会有冲突。这个过程中要学会取舍和平衡。”很多时候人很难取舍,想要的东西很多,认为自己做得好的事情亦是很多。但经历过之后才会发现,选择必然意味着取舍。在何欣老师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始终秉持初心的学者、老师;是一个懂得包容、懂得尊重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更是一个愿意将孩子的成长放在首位的母亲。她的故事,如同冬日暖饮,亦如同三月春风,虽然不浓烈,但却有温度,足以带给我们另一种曾为体会过的感动。
何欣:
副教授
研究方向:
残障社会工作、NGO管理与发展、青少年社会工作
教育经历:
2006年8月—2009年8月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 博士
2001年9月—2004年6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 硕士
1997年9月—2001年7月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 学士
工作经历:
2010年6月至今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工作系
2014年6月-2006年7月 北京建工学院人文社科系
研究成果:
专著:
何欣. (2014). 中国残疾人自助组织发展的社会性影响因素.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何欣. (2013). 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简论. 中国社会出版社.
译著:
何欣. (2016). 社会工作入门.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何欣. (2012). 社会工作实习指导.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论文:
何欣. 张娅楠. 谢玮洁. (2016). 北京市青少年志愿服务现状及参与意愿研究. 社会建设. 第2期。
何欣. (2015). 有效需要与残障社会福利. 残疾人研究. 第3期。
胡欣然,何欣. (2015). 农村残障者家庭需求状况研究 残疾人研究. 第4期。
何欣. (2015). 推进平衡性残疾人就业政策. 中国社会科学报. 4-27。
何欣. 吴蕾. (2015). 返乡工伤致残农民工生存状况研究. 人口研究. 第1期。
何欣. (2013). 我国残疾人自助组织发展状况及政策分析:基于组织环境的视角.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第6期。
何欣,王晓慧. (2013). 关于自助组织的研究发展及主要视角. 社会学评论. 第5期。
何欣,张静骢,彭亚林. (2013). 儿童保护视角下的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以广东某特殊儿童康复中心为例.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第十辑。
He, Xin. (2013). Societal factora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elf-help groups for the disabled in China:a case study in Beijing.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SOCIAL WORK AND DEVELOPMENT. Vol.27.
何欣,魏雁滨. (2011). 专业化:残疾人自助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第5期。
何欣,魏雁滨. (2010). 中国残疾人自助组织发展的社会性影响因素:北京个案研究.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第七辑。
讲授课程:
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工作实习、残障社会工作
学生评价:
2013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 林岱仪:
何欣老师是一名治学严谨、认真负责、对学生超级上心又很温暖的老师,在学习生活上都给学生倾注了爱与支持,重视引导学生的兴趣,耐心悉心的为学生提供指导。十分幸运大学四年能够得到老师的教诲,也十分感恩老师的辛勤付出。
2014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 李建鹏:
何老师一开始会给人很严厉的感觉,不苟言笑。每一次上课的时候完全不敢打盹,认真地记笔记。后来发现她讲课的内容真的非常的独到,观念上给人很不一样的感受。她是我们学校的实习督导,负责我们这一级的实习,让我感觉她除了严厉、严格的一面还非常的体贴。会主动关心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实习状况,还会主动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学习上的问题,让人感觉很贴心。
2015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 门帅琦
何欣老师是一个既认真严谨又平易近人的老师。为了让我们加深了解,老师会在课上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或实务工作者进行分享,也会带我们到社工机构参访,课上课下总是能学到很多,让我们对残障领域更加了解,对社会工作也更有兴趣。课堂之外老师也超级好,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各种问题,帮助我们联系机构,鼓励我们多思考,多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