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学生

张会平:与信念和情怀来一场邂逅

2018-11-22 文:社会学院 图:社会学院

张会平,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副教授,2011年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学系博士毕业后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工作系。她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婚姻家庭研究、城乡贫困与精神健康,开设本科生课程包括《社区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干预研究》和《普通心理学》,专业硕士(MSW)课程包括《社会工作伦理》和《家庭社会工作》,以及全校公选课《爱的艺术》。

可以说,张会平老师与社会工作的邂逅是偶然也是注定的缘分。她这一路的学习成长中,带着愈钻愈深的热情,在兴趣的推动下,走向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大门。她为社工的发展奉献出自己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这场邂逅倾注着她坚定的信念与崇高的情怀。走近她,我们发现在求学、工作与家庭中,她表达了独到的见解;对于后辈,她亦有着美好的期待与祝愿。


求学:意料之外的惊喜相逢

本科时被调剂到教育学专业,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张会平老师逐渐对课程中心理学的部分产生了兴趣。大四时她获得了唯一的保研机会,但由于种种原因,她决定考研,并选择了清华大学的心理学专业。提起这段在清华学习的时光,她仍然觉得非常愉悦与充实。“当时我的专业方向是应用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做一些跟心理服务有关的事情。当时清华有很多心理学课程是通过小组工作形式开展,给我们带来很多成长和变化,所以在清华学习期间是非常开心的,觉得心理学很有趣。”后来在实习的时候,她到新疆给中学生做职业规划辅导,觉得对他们未来的规划有一定的帮助,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也正是她希望帮助到更多人的一片热忱,在硕士毕业前她开始计划就业。然而,毕业前经过与导师深入沟通和交流,导师认为对她来说,攻读博士,走上科研道路是更好的选择,于是推荐她去香港大学社会工作系。在香港大学的四年,张会平老师在课堂上和导师的研究项目中了解到很多特殊家庭的困难和一些香港社工服务机构的创新性实践,兴趣使然,她选择了婚姻家庭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张会平老师告诉我们,或许一些人对自己的未来有很明确的目标,但对于她来说,这一切看上去都是水到渠成,有时更是直觉让她在过去的职业发展中做出了各种选择。

谈起心理学和社会工作两个专业的不同,张会平老师说,心理学更偏重个人的改变,而社会工作则注重通过社会系统引发改变。她举例说,低收入人群不太可能主动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而社工则会更加主动地走近和帮助他们。此外,心理学并不解决低收入人群的物质需求,而社会工作能够通过改变社会政策和环境给他们的生活带来部分变化达到社会公平。关于两者之间的联系,张会平老师认为两个专业的工作对象都包括人,社会工作的许多理论和方法也是从心理学借鉴而来,因此心理学的学习对社会工作专业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


工作与家庭:在压力中不断成长

毕业之后,张会平老师选择到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而人大作为一个绝佳的平台,自然而然成为了她的首要选择,张会平老师自己也觉得,“能来人大工作是非常自豪的一件事”。

作为系主任,工作压力自然不必说,接踵而来的行政工作加上家里年幼的孩子需要母亲的关爱,各种事情应接不暇。精力有限,繁忙的工作给她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她。“我原来的风格,是必须一段时间干一件事情。”而在压力之下,她发现“我原来可以同时做很多事情”。当我们想了解她是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的时间的时候,张会平老师说,不存在真的“平衡”,面对自己的工作和家庭,需要在“不平衡”中不断向前发展。她把行政工作比喻成自己的第二个孩子,“行政工作也同样需要耐心,你把它当成一个孩子来照顾就可以了,带一个也是带,带多个也是带,这样从心态上就能够处理得比较好。”

作为一名老师,她很喜欢家庭社会工作这门课。谈起这堂课,她兴致很高,不单单是因为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更是因为作为一门课程,在教会学生如何服务不同家庭的基础上,也对自己的家庭和成长历程有所反思,让每个人体验到自己如何成长为今天的样子,这也是她希望学生们在这门课上能得到的收获。


期待:人才辈出,未来可期

说起对专业的选择,张会平老师觉得还是要结合个人的兴趣,要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专业,认同这个专业的理念,愿意为社会工作专业未来的发展贡献力量。对于社工就业去向,她为我们介绍了以往学生在政府、高校、知名国际组织、基层选调等很多元的职业选择。而其实不论是对专业的选择,还是对于未来职业方向的把握,她都认为应该因人而异,对自我和职业有清楚的认识,坚守专业的信念和价值,这是她给学生们的建议,也是她选择自己成长道路的准则。

作为老师,她自然是希望学生们在社会工作专业学习中能有很大的收获,自我反思是她最希望大家在她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收获的能力。在研究每个个案的同时,也回顾自己的生命轨迹,通过这样一种途径,“首先让你自己活得越来越有力量,活得越来越开阔”。与此同时,她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设计上会带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真正学会走进一个家庭,建立信任,并观察家庭的互动模式。

真正谈论“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时,她最先提到的就是“情怀”。“我觉得我们的学生确实都是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但光有能力还是不行的,还需要有一种情怀。我们生活在幸运的时代,我们接受了高等教育,我们拥有这样好的自身条件,但同时还有很多处在不利情况下的人,所以我们要为其他人做一些事情让他们可以生活得更好。我们有没有这样一种情怀去关怀和共同推动这个社会的进步,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

谈到社会工作者需要的品质与价值,她首先想到的就是同理心。“你首先能够理解他们,你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你愿意为他们解决问题,愿意去行动。”她认为社会工作者对于他人的问题不应该是无感的,而应该非常敏感,把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最重要的价值观。

其次,“社会工作者应该是一个有力量感的人。”面对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工作者内心应该充满希望,在张会平老师看来,如果社会工作者自身没有力量,不但不会帮助到对方,很可能还会给他带来困扰。社会工作者心中充满爱和希望,才能感染到对方,从而产生积极的影响。

再者,面对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张会平老师认为社会工作者还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社会工作者面临着薪资待遇、社会认同等各方面的挫折,长期坚持做下去的确会面临巨大的挑战,缺乏发自内心的热情很难一直走下去。“要真正喜欢并愿意为有困难的人服务和代言”,才能坚持下去。

因此,真正热爱这个行业并掌握好专业技能在张会平老师看来对学生和整个学科的发展也至关重要。“不仅仅是研究这个理论,坐而论道,还必须能够与不同的人群一起工作。社会工作不被认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工作者专业技能体现不足,所以还得学到一些专业的技能。”

而展望社会工作的未来,张会平老师对此充满了希望。在她眼中,新时代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深刻转型,也会出现不同与以往的社会问题,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社会工作者来解决问题。社会组织数量不断增多、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尽管与理想中的样子还有差距,但她确信,社会工作的未来必将更加明朗开阔。

“其实有的时候你的经历会跟你原来的计划很不一样。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有一些人当然是计划的很好,然后就执行他的计划,但我是到每一个路口才做出选择。”从教育学到心理学再到社会工作,从打算就业到继续深造到高校任教,张会平老师一步步走来,看似是“车到山前”做出的决定,但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她带着信念和情怀不断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而在未来的路上,或许“不经意”地迈出一步,而在始终如一的坚守之下,收获的仍会是沉甸甸的惊喜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