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中国人民大学第四届田野课堂交流大会暨田野课堂教学联盟成立大会举行
2025-05-20 文:社会学院 图:社会学院“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
——2017年12月25日至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的重要讲话
第四届田野课堂交流大会
暨田野课堂教学联盟成立大会
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林尚立,党委常委、副校长冯仕政,教务处等相关部处、社会学院等多个学院负责人,来自河北省定州市、浙江省台州市、山东省曲阜市、四川省成都市、山西省昔阳县、陕西省延川县、北京市石景山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北京市大兴区、四川省德阳市、福建省厦门市、广东省广州市、山东省淄博市、山东省烟台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田野课堂教学基地代表,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30余所学校师生代表参加活动。会议由冯仕政主持。
田野 课堂
中国人民大学田野课堂
开在广阔天地的社会实践现场
将专业教学、全人培养、
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深度融合
于广袤大地上探寻真知
在田野实践中磨砺品性
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
独树一帜,勇走新路
2017年
田野课堂人才培养改革项目
正式启动
2024年
田野课堂教学中心成立
历经八年发展
建立十六个示范教学基地
组织上千名师生前往祖国各地
开展田野课堂教学活动
努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积极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定位 目标
林尚立在致辞中表示,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要积极引导青年一代主动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生产生活最前沿,让学生在开放而真实的环境中掌握知识、磨炼意志、培养情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校训,早在延安时期就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作为三大办学原则之首,把社会实践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田野课堂是中国人民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全要素、全环节、全流程再造重组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要推动田野课堂紧跟时代步伐,坚守育人之本、深化田野中的“大课堂”,加强资源整合、打造田野中的“强联盟”,扎根中国大地、推出田野中的“好成果”,为学生成长提供新空间、为学科建设注入新活力、为服务发展贡献新动力,培养富有判断力、决断力和完成力的高素质人才,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同频共振。
冯仕政在主持会议时指出,田野课堂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它虽然面向田野、基于田野,但不能做成游离于课程之外的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的“实践”。它从一开始就定位于一门实实在在的课程,并且是一门将知识、情感、情操、意志,以及判断力、决断力、完成力等要素一体训练、有机循环的课程。它比通常的课程内容更丰富、过程更紧凑、教学强度更高。学生不是智能体。学生首先是一个同时具有知识、情感、价值、意志等多方面需求的“大活人”,人才培养不能变成训练智能体,必须立足“大活人”,培养“大活人”。人才培养,首先要有“人”,人格完整、身心健康、精气神十足的人,然后才是“才”。我们要抓住田野课堂教学改革的真谛,把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得更好、更实、更有效。
汇聚 力量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部署,中国人民大学倡议发起田野课堂教学联盟,共享田野课堂教学基地和教师资源,鼓励高校师生依托田野课堂加强交流,共建田野课堂教学规范,以田野课堂品牌为依托,拓展高校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领域的深度协作,构建学科跨界协同网络,推广田野教学模式,探索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中“全人教育”实践路径,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和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副校长冯仕政,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应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执行院长赵一红,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郑莉,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熊春文,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吴健,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主任董磊明宣布联盟成立。
学生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庄乐言宣读《田野课堂教学联盟倡议书》。联盟成员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执行院长赵一红教授致辞,她表示“田野课堂教学联盟”是我国社会学学科建设并实施“三全育人”的一项重要举措, “田野课堂”将成为我国社会学实践育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总结 进步
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吴健作2024年度田野课堂教学总结回顾,从改革初心、实践路径、育人成效与未来展望四个维度介绍了田野课堂改革的具体情况。
田野课堂始终聚焦现实关切,回应社会发展需要,主张在“真场景”中直面和解决“真问题”。2024年,田野课堂师生奔赴全国十个示范教学基地,围绕33个调研主题展开调研,切实抓住基层治理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将研究扎根于现实土壤。在实践育人的进程中精耕细作,队伍成员更多元,田野成果更丰富,共形成了30篇高质量的集体报告,118篇个人报告,2168篇、325万字的田野日志。构建起“调研成果—教学载体—传播平台”的立体化育人体系,让扎根中国大地的实践智慧在沉淀中实现长效传承。
田野课堂成果发布
大会发布了田野课堂部分成果:
田野课堂教学官方门户网站
《田野通讯》
《田野课堂教学手册》
田野课堂人才培养改革系列第二辑
田野报告国际传播计划
田野课堂官方门户网站作为田野课堂品牌建设的核心数字化平台,深度融合宣传展示与教学服务功能,构建资讯中枢、成果视窗两大核心板块。
《田野通讯》是中国人民大学田野课堂教学中心创办的首份内部刊物,它将展示各教学基地的治理经验——聚焦基层治理创新、乡村振兴实践、文化传承发展等现实议题。
《田野课堂教学手册》既融合社会学田野研究的理论纵深,又扎根中国基层社会的鲜活场景,形成了一套可供借鉴、推广和复制的教学范式。
田野课堂人才培养改革系列第二辑《扎根实践:新时代中国社会的田野观察》凝练2024年暑期数百名师生奔赴全国数十个田野基地的实践智慧,以社会治理、乡村振兴、文化教育、产业经济为观察棱镜,将书斋理论植入广袤山河。
田野报告国际传播计划由中国人民大学田野课堂教学中心与国际传播与国际胜任力语言中心联合发起,通过打造“国际胜任力+社会治理”创研课程、 实施“外语+专业”双导师制,系统培育学生开展本土化研究并形成英文研究报告,亮相国际学术舞台,构建起“本土研究—国际传播”的双向转化机制。
田野课堂教学成果由上海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黄晓春教授、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院长邓燕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院长狄金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田野课堂教学中心主任陈那波教授揭幕。未来,田野课堂将进一步推动课程走向常态化、体系化发展,不断扩大影响力。
田野课堂经历分享
田野课堂广西靖西组学员陈航焜、“行走中国”学员杨涛闻、“行走中国”中学生学员王一诺、“新汉学计划”赞比亚留学生祖鲁、往届学员代表陈庐冰和邸琛书、带队教师代表张瑞辰与大家分享了“我与田野课堂的故事”。各位同学、老师以不同身份、不同视角,结合自己的鲜活经历,阐发了田野课堂对他们的深刻影响,生动展现了田野课堂的多层次育人成果。
2024年度田野课堂表彰
大会第二单元由社会学院党委书记孙权主持,会上进行了2024年度田野课堂的表彰。河北省定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凯,山东省曲阜市副市长周凯,四川省德阳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徐文春,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任立斌,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张芳为2024年度田野课堂“优秀营员奖”“优秀领队奖”“优秀带队教师奖”“优秀集体调研报告奖”“优秀个人调研报告奖”获奖代表颁奖。
交流 共鸣
田野课堂教学
基地代表致辞
新疆和田地区团委书记刘峰介绍,和田地区2024年迎来了第一批田野课堂本硕博师生团队,与中国人民大学缔结了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谊。期待未来加深合作,将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与田野课堂进一步结合,共同推动教学研成果切实转化为和田发展的动力。
广东省广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谢志斌以“善治暖邻”“睦邻·营治”“议事协商”三个关键词分享了广州基层治理实践,期待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建创新基层治理“实验室”,培育社会治理“生力军”,构建校地协同“创新链”。
山东省淄博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吕红星诚挚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到淄博开展田野课堂教学活动,在基层治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深化联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打造校地合作典范。
主旨演讲
主旨演讲环节,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应星和中国社会学会原副会长、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王宁分别以“如何增强田野调查的厚度”和“田野调查中的资料效度问题”为题作演讲。他们表示,田野的功夫在田野之外,要把握好田野与理论、微观与宏观、内与外、常与异、听与看、发明与发现、当下与历史等关系,要注重田野实践后的复盘,在不断的试错、总结中提升田野调查能力和田野资料的效度与历史厚度。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富晓星主持。
应星作主题演讲
王宁作主题演讲
富晓星主持
成果交流分享论坛
与教学联盟圆桌会议
当天下午,田野课堂成果交流分享论坛和田野课堂教学联盟圆桌论坛同步举行,各田野课堂教学基地代表、带队教师代表、学员代表围绕田野课堂校地共建经验、田野课程规范化改革、质性研究资料库搭建等问题作交流分享。
扬帆 启航
即将来临的夏天
将是田野课堂崭新的起点
2025年度田野课堂教学
正式启动
2025年
田野课堂教学队伍规模将不断扩大
联合更多高校的力量
积极探索各类
人才培养项目的整合机制
分进合击、互动共生
携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走吧!让我们向田野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