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孙鹃娟:娟好静秀 无远弗届
2018-11-22 文:社会学院 图:社会学院孙鹃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2003年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兼任中国老年学会理事、中国人口学会会员、美国老年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为老龄化与养老问题、老年人生活质量、老龄政策、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流动人口。主要出版著作有《老年学与老有所为:国际视野》《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等,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曾获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优秀教学成果奖、第五届中国人口科学专著类优秀成果奖、第20届世界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大会优秀论文奖等。
采访当日是我第一次见孙鹃娟老师,她热情地招呼我们落座,如同她的名字一般,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娟好静秀,温柔大方。从2003年开始,孙鹃娟老师一直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除了教学与科研,她还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与交流,让自己的目光紧盯最前沿,与时代和国际同步发展。
求学:走一条羊肠小道
孙鹃娟老师是从硕士研究生开始选择了人口学,外语专业毕业的她希望能够选择一门可以终身学习的学科。在聆听一门“人口资源环境”的选修课后,她开始对人口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一方面是因为人口学视野特别宽广,另一方面则是人口问题是特别现实的问题,并且整个国家政策方面也非常重视。”她如是说。就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之下以及自身兴趣激发下,在涉猎广泛的人口方面的书籍文章之后,她选择在中国人民大学就读人口学专业。
孙鹃娟老师在学习人口学之后,仿佛打开了一个新天地,“进入到这个领域你会发现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因为人口学也很广泛,涉及人口各个方面的问题,例如人口性别、流动人口问题、人口数量的问题、生育以及老年问题等等。”当时的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专业聚集了众多知名的学者教授,在号称中国人口学“三驾马车”之一的邬沧萍教授的带领下,孙鹃娟老师愈发产生持续探索人口学的强烈愿望,继而走上老年学的道路,这也意味着她从单纯的人口学兴趣爱好者向学术探索者的转变。
90年代,在经历文革的学术中断之后,老年学刚刚起步,处于不断学习成长的“婴孩”阶段。虽然社会都认为老龄问题十分重要,但是真正致力于老年学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因而也让孙鹃娟老师产生一种使命感,认为自己有义务致力于老年学研究,推动老年学的发展,并让更多人认识到老年问题的重要性。对于老年学的发展,孙鹃娟老师对此充满了希望,她把老年学比作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他(老年学)将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充满了未知和不定因素,然而这是一个特别充满希望的过程。”
就这样,她投入到充满未知的老年学的学术探究中,她说自己就像走在一条羊肠小道上,或许这条路根本走不通,但沿途与众不同、人迹罕至的风景便已值得自己去奉献青春与精力。
教学:沐春风成茁壮树
在走上这条小路的时候,孙鹃娟老师希望它能够变成一条宽敞的大路,她希望致力于人口学和老年学的学术传播。她毅然地选择留在人大任教,因为学术和教学是孙鹃娟老师感兴趣的两块内容,而校园的氛围也让她觉得舒服自在。在谈及专业的选择时,她说道:“我的第一原则就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但她也觉得人的能力是相通的,不同专业培养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相通的,无论是做研究的能力还是为人处事都有一种平衡感,能尽其所能做好一件事的人,做其他事也不会太差。秉承着“干一行爱一行”的信念,她殷切希望学习人口学的学生都能热爱自己的学科,并且把它当成一种自我磨砺的过程,在这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收获满满。
谈及学科优势时,孙鹃娟老师认为或许人口学、社会学并不像其他专业一样立竿见影,能够直接产生经济价值,但是在一个物质资料相对丰富的社会里,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学科的思想性以及一些精神世界的建设。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学、人口学、老年学等学科必将占据越来越重的分量。
在大学里,学生一方面要学习技巧能力,另外一方面特别重要的是综合能力以及思想层次的提升。因此在老年学的教学过程中,孙鹃娟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创造性,由于人大的所有学科都会注重如何契合学生个人发展的问题,她觉得像从前的“从教科书中来,最后又回到教科书里去”的教学方式,已经完全不适应学生的需要了。她希望学生可以通过用不同视角看待老年学和人口学的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在教学过程中,孙鹃娟老师也会把一些经典的文章推荐给学生。在人口学和老年学中,很多东西都是活生生的,而涉及相关问题的信息是海量的,有时候很难找到最精华的东西,或者是在寻找信息的过程中,学生的观点会被各种嘈杂的声音带偏,让学生在寻找信息的过程中失去辨别性。因而,她觉得,作为一个老师,她的基本职能就是告诉学生什么是比较有益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该阅读哪些文章,以保证让他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之外,她也积极鼓励学生去参与和亲身做社会实践。从问卷设计阶段就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学生自己设计问卷、得出结果这一过程将课堂上理论化的知识变成实际的可操作的范例,也让他们在这种实践中提升和锻炼自己的学科视野和实践能力。这也是孙鹃娟老师一直坚持的方向与理念,就是使学生能够将调查得到的结果和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的理论知识相互融会贯通。
谈及就业方面,孙鹃娟认为人口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学科体系,对于未来的就业及考研来说是相对比较有优势的。她更加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她也认为永远不要人云亦云,对于学科要有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有自己的判断。也正是这种对学生的爱护和良好的指导、认真负责的态度让她一直坚持在教学岗位,并且在2008年获得了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学术:踏脚下平地万千
“我一直觉得老年学分为两个层次的问题,一个是宏观的问题,一个是微观的问题。”孙鹃娟老师对老年学有自己的理解,并且在此之上她进一步地学习与探索,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
对于孙鹃娟老师来说,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的经历对于她的学术视野以及学术观点的形成及发展有重要的帮助。当时在国内,“老年学还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国内的研究注重老年人的保障以及社会福利制度、代际关系等等。”但在国际上老年学已经是一个相对成熟和系统化的学科理论体系,也正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学校平台以及其老年学研究的国际化程度,让她的学术视野进一步开阔,也让她将老年学的研究方向转向“有生产力的老龄化(productive aging)”,就是我们常说的老有所为,更强调老年人的价值实现的问题。孙鹃娟老师认为这不仅是关系到如何照顾老年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把老年人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并将他们的功能作用发挥出来。
“此外,我们对于社会和老年人也要转变一种思维,改变一种刻板印象,不把老人看成一种负担,而是作为一种社会资源,继续发光发热。”在所有的老年问题中,孙鹃娟老师认为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老年人的价值实现是十分重要的。在哥大期间,她亲身参与到一些“productive aging”的干预项目之中,并且上了一些课程,让她感觉到老年学的学科领域知识是特别宽泛并且贴近日常生活以及老年人的现实需要的,也使得她在以后的学术研究中更加关注现实的问题和老年人的切身需要。这或许就是孙鹃娟老师脚踏实地的学术态度的根源之一,也让她注重实际,遥望未来的美好以及期待老年问题的解决。
在涉及中国老年学的发展上,孙鹃娟老师认为中国目前的人口老龄化的新发问题层出不穷。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在未来必将面临许多的人口问题,这些新发的问题一方面是一个挑战,另一方面也为人口学的发展创造了机遇,而政府和社会所需要的正是对于这些问题的专业化解决方案。“我们如何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并且尽快地积累一些优秀的成果以及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并且我们也要加强一些学术的国际化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本土化和解决方法的专业化。”这也是孙鹃娟老师国民关怀的理想与目标。通往老年学学术的道路上有着不可知的困难和无法预测的风险,但正如孙鹃娟老师所说,她选了这一条狭窄的道路,她满怀希望,觉得自己最终会踏平脚下荆棘和藤蔓,走出一条阳光大道来,走向自己的远方!
娟好静秀,是孙鹃娟老师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但深深感染我们的却是她永远保持最好的希望以及一种对于老年学、人口学的使命感,好像在这种希望和使命感召之下,她能够永远保持向上的积极态度面对未知的一切。我们相信她最终也会到达自己想要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