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人员

岳永逸 教授

研究方向: 民俗学、民间文艺学
地址:
邮箱:

1998.9-2004.6 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民俗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

1995.9-1997.6 四川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脱产学习

1990.9-1994.6 川北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在职函授

1987.9-1990.7   四川省剑阁师范学校学习

2019.10-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教授

2012.9-2013.9 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人

2008.9-2009.9 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学人

2004.7-2019.10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9年晋升副教授,2016年晋升教授

1997.9-1998.8    四川省剑阁县武连高级职业中学  教师

1994.9-1997.8    四川省剑阁县武连镇初级中学  教师

1990.7-1994.8    四川省剑阁县国光乡小学  教师

专著

2023 《文化转场:非遗散论》,北京:九州出版社

2023 《乡土日常:灵验·磕头·传说》,桂林:漓江出版社

2023 《终始:社会学的民俗学(1926-1950)》,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口耳”之学:燕京札记》,北京:九州出版社

2021 《“土著”之学:辅仁札记》,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9 《以无形入有间:民俗学跨界行脚》,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9 《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修订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举头三尺有神明:漫步乡野庙会》,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7 《朝山》,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人生仪礼:中国人的一生》,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5 《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民俗、曲艺与心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 《忧郁的民俗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空间、自我与社会:天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系谱》,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田野逐梦:走在华北乡村庙会的现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主编

2021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表演艺术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中国节日志·苍岩山庙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5 “国际理解课程·不可不知的中华文化”(《人生仪礼》、《二十四节气》、《民族节日》、《中国声音》),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4 《中国节日志·妙峰山庙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 《节日研究》第二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0 《新中国北京文艺60年:1949-2009.民间文艺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 《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门头沟区卷》,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宣武区卷》,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期刊文章

2023

1.《社会学实验:人文区位学中国化的演进》(与熊诗维合写),《社会学研究》(6):131-152

2.《拟构中国民俗学史的诗与真:国际视野、学科建设与中国本位》,《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89-101

3.《明皇打鼓,贵妃跳舞》,《读书》(10):3-11

4.《镜头,馆舍与房舍》,《读书》(7):61-66

5.《盘活学术遗产:经典译读的几点说明》,《民间文化论坛》(3):5-12

6.《風俗と民俗:中国の現代民俗学における史学的性質と民族性》,宗暁蓮译,《日常と文化》(11):79-93

7.《풍속과 민속: 중국 현대민속학의 사학적(史學的) 근원성과 민족성》,김호걸(金鎬傑)译,《日常と文化》(11):175-192

8.《文化转场、个人的非遗与民族共同体》,《民俗研究》(1):26-38;《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6期摘录,页137-138;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23年第5期全文转载,页48-59

2022

1.《修山,小民的丰碑》,《读书》(10):102-111

2.《做宗教:使中国成为理论的当代中国宗教研究》(与刘守峰合写),《世界宗教研究》(5):88-104;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宗教》2022年第5期全文转载,页5-20。

3.《<诸仙纪>序,仙话的当代赋意》,《中国文艺评论》(5):94-105

4.《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工作的架构与实践:以蒋旨昂为中心》(与熊诗维合写),《社会建设》(2):3-28

5.《民俗、社区与文化:燕京大学社会学的本土化探索》,《民俗研究》(1):5-20;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22年第6期全文转载,页85-100。

6.《风俗与民俗: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的史学根性和民族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171-182

2021

1.《回首向来萧瑟处》,《读书》(11):111-116

2.《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读书》(6):30-39

3.《社会学的民俗学:黄石20世纪30年代的民俗学研究》,《社会学评论》(3):101-119

4.《魔障与通胀:李安宅的意义学》,《学海》(2):21-30

5.《实地厚生:李安宅的文化社会学》,《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19-27

6.《FolkloreとFolkways:現代中国民俗学発展の2つの潮流—岩本通弥著「東アジア民俗学の再定立」ヘのレスポンス2点》,西村真志叶葉訳,《日常と文化》(9):59-72

7.《Folklore Folkways: 중국 현대민속학이 발전해온 갈래 ——이와모토 미치야 교수의동아시아 민속학의 재정립론 대한 가지 논의》, 호걸(金鎬傑)译,《日常と文化》(9):213-226

2020

1.《“土著”之学:司礼义的中国民俗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1):60-79

2.《小道可观:现代中国的扶箕与诠释》,《世界宗教研究》(1):29-43

3.《语言的“通胀”与意义:纪念李安宅》,《读书》(5):76-84

4.《Folklore和Folkways:中国现代民俗学演进的两种路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22-28

5.《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以表演艺术类为例》,《民族艺术》(6):79-87

2019

1.《谚语研究的形态学及生态学:兼评薛诚之的<谚语研究>》,《民族文学研究》(2):54-72

2.《零落成泥碾作尘》,《读书》(5):151-159

3.《杂吧地儿:中国都市民俗学的一种方法》, 《民俗研究》(3):18-30

4.《器具与房舍:中国民具学探微》,《民族艺术》(4):28-42

5.《言地语人:曲艺研究七十年》(与林旻雯合写),《民间文化论坛》(6):64-80

6.“Disciplinary Tradition, Everyday Life, and Childbirth Negotiation: The Past and Present of Chinese Urban Folklore Studies”, trans. by Wenyuan Shao and Yuanhao Zhao, in Zhang Lijun & You Ziying eds. Chinese Folklore Studies Today: Discourse and Practic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9,pp.27-61

2018

1.《保守与激进:委以重任的近世歌谣》,《开放时代》(1):91-106

2.《中国都市民俗学的传统与日常转向:以北京生育礼俗变迁为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76-87。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18年第7期全文转载,页41-52。

3.《庙宇宗教、四大门与王奶奶:功能论视角下的燕大乡土宗教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44-60。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宗教》2018年第4期全文转载,页89-104。

4.《孙末楠的folkways与燕大民俗学研究》,《民俗研究》(2):5-14

5.《社会治理、组织与节庆:1930年代平郊村的青苗会》,《文化遗产》(2):113-120

6.《学术“同工”杨堃的批评》,《读书》(6):21-28

7.《故事流:历史、文学及教育——燕大的民间故事研究》,《民族艺术》(4):36-46

2017

1.《精神性存在的让渡:旧京的庙会与庙市》,《民俗研究》(1):87-98

2.《妙峰山的光》,《民族艺术》(1):160-165

3.《天眼、日常生活与街头巷尾》,《读书》(3):12-19

4.《隐于“市”与“史”:赵卫邦与他的民俗学研究》,《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25-36

5.《庙会的非遗化、学界书写与中国民俗学:龙牌会研究三十年》(与蔡加琪合写),《民族文学研究》(6):32-48

2016

1. The Nation-State, the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the Economy of Temple Incense: The Politics and Economics of a Temple Festival on a Landscaped Holy Mountain, Rural 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y and Social Science, vol.13, no.2 (2016.12), pp.240-287

2. Preface: Beijing and Its Daily Lives, Cambridge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vol.11, no.1 (2016.3), pp.1-4

3. The Alienation of Spiritual Existence: Temple Festivals and Temple Fairs in Old Beijing, Cambridge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vol.11, no.1 (2016.3), pp.1-26

4. Belief or Leisure: The Evolution of Miaofeng Mountain Temple Festival in the Last Century, Cambridge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vol.11, no.1 (2016.3), pp.27-47

5.《非遗的雾霾》,《读书》(3):31-38

6.《粽子与龙舟:日渐标准化的端午节》,《中原文化研究》(2):61-65;后被《党政干部参考》2016年第10期第34-35页摘录

7.《山西狼/狐精怪故事的比较研究》(与赵雪萍合写),《民间文化论坛》(2):30-48.

8.《革弊?人神敬拜的礼俗让渡》,《民俗研究》(4):54-60

9.《技术世界民间曲艺的可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122-129

10.《民族国家、承包制与香火经济:景区化圣山庙会的政治-经济学》,《中国乡村研究》(13): 78-128

2015

1.《庙会》,《民间文化论坛》(6):113-115

2.《曲艺的现代进路》,《读书》(9):137-144

3.《教育、文化与福利:从庙产兴学到兴老》,《民俗研究》(4):124-133,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宗教》2015年第5期全文转载,页147-155。

4.《掺乎、神圣与世俗:庙会中物的流转与辩证法》(与王雅宏合写),《世界宗教文化》(3):49-54

5.《宗教、文化与功利主义:中国乡土庙会的学界图景》,《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147-156

6.《宗教·文化と功利主義:鄉土廟會の展望》,《比較民俗研究》(for Folklore Studies of ASIA)29(2015.3):17-34

7.《城镇化的乡愁》,《民间文化论坛》(2):11-14,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15年第8期全文转载,页8-11。

2014

1. Holding Temple Festivals at Home of Doing-gooders: Temple Festivals and Rural Relig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Cambridge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vol.9, no.1(2014.3), pp.36-83

2.《生计、文学与政治:被消费的身体》(与孔雪合写),《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51-158

3.《华北三皇姑的传说体系与层累生成》(与赵倩合作),《民俗研究》(6):108-114

4.《共享·心性·交际花:民俗的变脸》,《民族艺术》(6):129-133

2013

1.《信仰か、余暇か》,《比較民俗研究》(for Folklore Studies of ASIA)28(2013.11): 58-90

2.《大春节观的确立:从旁观型春节到参与型春节》,《西北民族研究》(4):22-28

3.《民俗学志与另类的中国民俗学小史》,《民俗研究》(6):5-13

4.《生命经验的裸写:都市民俗志的潘多拉盒子》(与孔雪合写),《民俗研究》(3):47-57,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13年第9期全文转载,页47-57。

5.《草根·小剧场·空壳艺术:当代艺术神话的生成与光晕》,《民族艺术》(2): 47-53,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戏曲、戏剧)》2013年第4期全文转载,页49-57。

6.《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守旧的民间叙事》,《青海社会科学》(2):181-186

7.《城墙内外:曲艺的都市化与都市化曲艺》,《思想战线》(1):84-88

8. The Equality of Kowtow: Bodily Practices and Mentality of Zushiye Belief , Journal of Cambridge Studies, vol. 8, No.1, (2013.3), pp:1-20

2012

1.《雅俗之伪:二人转的生态学》,《读书》(2):142-148

2.《现代性的都市民俗学》,《民族艺术》(2):41-47

3.《教堂钟声与晨钟暮鼓:华北梨区乡土宗教的赛局图景》,《民俗研究》(5):72-80,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宗教》2013年第1其全文转载,页125-133。

4.《被消费的鬼:鬼节中并呈的老鬼和新鬼》,《节日研究》(6):32-38

2011

1.《大春节观与年味浓淡的色素分析》,《思想战线》(5):67-72.

2.《生活·政治·商品:文化·社会生態としてみゐ草の根の相声》,載《比較民俗研究》(for Folklore Studies of ASIA)26(2011.6):125-186.

3.《说与写:杂吧地北京——天桥的叙事学》,《民俗研究》(2):214-239,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页80-92。

2010

1.《反哺:民间文艺市场的经济学——兼论现代性的民俗学》,《思想战线》(5):104-109

2.《家中過會:生活の流れにおけゐ民眾信仰》,載《比較民俗研究》(for Folklore Studies of ASIA)24(2010.3):71-122

3.《两个世纪初的想象:原生态与民间艺术的吊诡》,《文艺争鸣》(3):13-17

4.《裂变中的口头传统:北京民间文学的传承现状研究》,《民族艺术》(1):6-12

2009

1.《日常表达中的华北乡土社会》,《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6.4:25-36

2.《眼泪与欢笑:唐代教坊艺人的生活》,《民俗研究》(3):58-98

3.《嬗变的醮会:河北赵县豆腐庄皇醮会调查报告》(与王学文合写),《民俗研究》(1):190-208

2008

1.《传统民间文化与新农村建设:以华北梨区庙会为例》,《社会》28.6:176-193。该文先是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1月6日第25期12版摘录,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页47-55。

2.《磕头的平等:生活层面的祖师爷信仰——兼论作为主观感受的民俗学》,《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5(3):21-34

3.《学术田野与媒体田野:直面灾后族群文化的传承》,《民族艺术》(3):56-60

4.《民间艺术、商品与文化自觉——当代中国民俗文化市场繁荣的反思》,《民俗学研究》(Korean Journal of Folk Studies)Vol.22(2008.6):137-159

5.《近代都市社会におけゐ底边階級——北京天橋芸人の由来·自己認識及びその变化》,《比較民俗研究》(for FOLKLORE STUDIES of ASIA)22(2008.3):31-54

6.《范·根纳普及其<通过仪礼>》,《民俗研究》(1):5-12

7.《家中过会:中国民众信仰的生活化特质》,《开放时代》(1):101-121。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宗教》2008年第3期全文转载,页115-131。

2007

1.《乡村庙会的政治学:对华北范庄龙牌会的研究及对“民俗”认知的反思》,《中国乡村研究》(5):203-241

2.《都市社会的一个底边阶级:北京天桥艺人的来源、认同与译写》,《民俗研究》(1):92-120

2006

1.《城市生理学与杂吧地的“下体”特征:以近代北京天桥为例》,《民俗曲艺》154(2006.12):201-252

2.《无定法的田野——天桥艺人调查的回顾与反思》,《民俗研究》(2):35-51

3.《日本落语的传承与文化自觉》,《民族艺术》(1):18-30

2005

1.《传统的动力学:娃娃亲的现代化生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69-78

2.《传说、庙会与地方社会的互构——对河北C村娘娘庙会的民俗志研究》,《思想战线》(3):95-102。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页17-26。

3.《民俗学视野下的人文奥运》,《民俗研究》(2):29-40

4.《乡村庙会的多重叙事:对华北范庄龙牌会的民俗学主义研究》,《民俗曲艺》147(2005.3):101-160

2004

1.《民俗学主义的兴起、普及及影响》(与西村真志叶合写),《民间文化论坛》(6):70-75

2.《北京民俗文化普查方案(试行)下》(与刘铁梁等合写), 《民俗研究》(3):152-177

3.《对生活空间的规束与重整:常信水祠娘娘庙会》,《民俗曲艺》143(2004.3):213-269

2003

1.《脱离与融入:近代都市社会街头艺人身份的建构——以北京天桥街头艺人为例》,《民俗曲艺》142(2003.12):207-272

2.《村落生活中的庙会传说》,《民族艺术》(2):43-54

2001

1.《当代北京民众话语中的天桥》,《民俗研究》(1):54-67

翻译文章

2023 《作为社会学实验室的平郊村:一个北平郊区村庄居民在解决相似和共同问题中的社会写作过程》(与熊诗维合译),《民间文化论坛》(3):26-43

2023 《抗战中和抗战后的成都学徒》(与江璐合译),《民间文化论坛》(3):16-25

2019 《扶箕之起源及发展》(与程德兴合译),《民间文化论坛》(1):56-66

2018 《秧歌:河北定县乡村戏》(与程德兴合译),《贵州民族大学学报》(1):183-199

2017 《中国近代民俗学研究概况》,《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37-58

2014 《中国对民俗的使用》,《民俗研究》(2):38-45

2008 《<通过仪礼>英文版导言》,《民俗研究》(1):13-23。

2008 《<通过仪礼>第一章 仪式的类型》,《民俗研究》(1):24-35

2008 《<通过仪礼>第十章 结论》,《民俗研究》(1):36-40

书评

2017 《重述中国神话:轻学术、文化传承与自我救赎》,《新京报·书评周刊》12月2日B08版

2017 《人类所做的挣扎都是相似的》,《新京报·书评周刊》5月6日B07版

2016 《黄炎村的生活伦理:日常有诗意,平淡见真情》,《新京报·书评周刊》3月5日B02、B03版

2015 《人穷了当街卖艺:旧京“劳作女性”的纠结》,《新京报·书评周刊》9月12日B14版

2015 《和乡村渐行渐远,念乡愁且行且回头》,《新京报·书评周刊》5月2日B08版

2013 《水穷云起:周作人的脾气》,《读书》2013(10):138-146

2011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读书》2011(9):159-162

2011 《多面的胡仙与另一只眼:评 <胡仙敬拜:帝国晚期和现代中国的权力、性别与民众宗教> 》,《开放时代》2011(9):148-158

2009 《中国民间宗教:隐喻谁的帝国——评<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与李华伟合写),《宗教人类学》(1):404-414

2008 《时空体认的转换及迷失——<自我的他性>读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5.1:187-193

2002 《红山峪村村民生活的浓描与实录——我读<红山峪村民俗志>》,《民俗研究》2002(2):176-183

本科生:民俗学概论、中国民俗文化等

研究生:现代民俗学、民俗学经典导读等

1. 2017年,《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荣获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 2015年,《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民俗、曲艺与心性》荣获“‘腾讯·商报华文好书’2015年度社科类好书奖”

3. 2014年,论文《城墙内外:曲艺的都市化与都市化曲艺》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理论奖

4. 2012年,《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荣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5. 2011年,《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荣获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

6. 2010年,荣获 “第五届北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

7. 2009年,《空间、自我与社会:天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系谱》荣获 “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

8. 2004年,论文《村落生活中的庙会传说》荣获 “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