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人大社会学恢复重建40周年纪念活动之十一|社会工作与发展研究院主办“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高端论坛

2024-12-09 文:社会学院 图:社会学院

2024年11月29日,“中国社会工作学会2024年会暨中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论坛”顺利召开。下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工作与发展研究院主办的“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高端论坛在北工大科技大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师生及社会工作实务界代表80余人参加了会议,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新时代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的路径与策略。社会学院副院长富晓星、朱斌、社会工作系主任卫小将、副系主任吕楠参加会议。

论坛上半场由社会学院副院长富晓星主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马凤芝,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刘能,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屈智勇,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时立荣,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秦小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卫小将相继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富晓星)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马凤芝)

马凤芝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社区工作专业化与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关系。她指出,社区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其工作体制的演变对基层治理至关重要。社区工作面临的问题包括功能区分度不强、知识老化、工作负担过重等,这些问题影响了社区需求的满足和政府合法性。为了提升治理效能,需要推进基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制度设计和执行能力的提升,实现治理体系的系统完备和科学规范。同时,专业化社区工作要提升解决民生问题和社会和谐的能力,通过五社联动,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意识,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刘能)

刘能重点探讨了数字社会时代社会工作的机遇和挑战问题。他指出数字社会特征包括信息数据的巨量化、非结构化和集中化,以及公共服务数字化和智慧治理平台化。同时,数字社会也可能带来数字监控、隐私侵犯、网络犯罪等新问题。社会工作发展的新机遇在于服务对象扩展、技术提升效率和新合作者的出现,而新挑战则来自研究新服务领域、提升数据素养和保持社会工作艺术性与创新性带来的新任务、新课题。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屈志勇)

屈智勇强调了新时代社会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它关系到党的执政安全和社会和谐。他提出,社会工作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增强党的号召力。高校需要在理论、技术和人才培养三方面提供支撑,以满足新时代社会工作的需求。要通过循证科研创新服务方案,借助AI和人工智能技术,培养高层次人才,强化专业理论研究,并面向实践进行研究。同时,要广泛吸纳先进技术,提升社会工作服务的个性化和普惠性。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时立荣)

时立荣探讨了本土生态体系下社会工作专业视野的扩展,特别是在市场互助领域的深化。她提出了“市场互助体制”的观念与架构,强调福利与经济结合的发展型政策取向,以及民生经济作为社会基础保障的重要性。市场互助机制是“再市场化”的过程,通过社会投资、资产建设、社会企业模式、ESG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商业保险等形式,将社会目标与市场要素结合,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秦小峰)

秦小峰在其研究中提出了社会工作3.0时代的概念,即公共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新的范式可能性。他借鉴布洛维的“公共社会学”概念,试图超越专业性和社会性社会工作的局限,构建一个既承认专业逻辑也承认政治逻辑的圆融发展过程。秦小峰主张从降维、本维、升维、超维四个维度构建社会工作的新闭环发展模式,以建立最大共识的社会工作话语体系和实践体系。此外,他还探讨了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性创新和实践,以及如何扩展社会工作的传统边界,走向公共社会工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知识和实践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卫小将)

卫小将探讨了中国国家社会工作的理念、内涵与发展策略。他指出,中国社会工作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具有行政性、人民性、专业性和本土性,与西方个体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有所不同。他还分析了国家社会工作的意识形态基础,强调其政治性和国家在社会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他认为中国社会工作应沿循结构性社会工作脉络,超越治疗术局限,回归公共性,全面提升民生福祉,构建中国社会工作的自主知识体系和科学方法体系。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郭伟和)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郭伟和对各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同时,他围绕当前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所面临的自主性理论发展、数字化发展以及社会工作机构发展进行了独到而深刻的分析,认为社会工作应当挖掘自身难以被AI替代的核心价值和服务技能,探索真问题,发展积累性理论。

论坛下半场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吕楠主持,发言嘉宾依次为: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徐选国、吉林大学教授芦恒、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熊贵彬、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张瑞凯、南昌大学教授袁小平、南开大学教授郑广怀、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吕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陈涛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吕楠)


(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徐选国)

徐选国围绕“中国社会工作的体制化与专业自觉行动”展开发言,认为面对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应当坚持党建引领并主动融入党的社会工作之中、注重上下联通以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深化专业效能以提升社会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中国社会工作应当走出“政治为体、专业为用”的现实结构制约,并寻求专业与治理、政治的协调。


(吉林大学教授芦恒)

芦恒认为应当积极发挥社工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优势。在强调“过日子”的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社会工作助力“生活型”养老应当采用优势视角关注老年群体潜能与优势,以个体抗逆力提升促使老年人整合人生经历,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个体、家庭、社会层面上的养老服务之中,以提高自我效能和生活希望。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熊贵彬)

熊贵彬探讨了信访社会工作的体制与机制,认为新时代信访系统应该在社会工作部的领导下,汇集问题、分流问题、兜底应对疑难复杂问题。组织基层社工深入调查、沟通调节、关怀疏导、教育帮扶,加强同底层的情感联系,改善底层情感秩序,促进矛盾纠纷的化解,夯实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之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


(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张瑞凯)

张瑞凯针对“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的建设实践与优化”提出对策,认为应当将社会工作者的本土实践和本土知识融入“标准”中,建立更具有操作性的标准细则,使工作者可以按照标准化要求逐步完善日常实践,促进标准化工具和实际的专业工作实践之间的匹配度。指出,应当调整、优化培训策略和方法,处理好问责制、效率与职业诚信、专业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定期检查机构标准化实施情况,并在特定领域或地区进行标准化试点。


(南昌大学教授袁小平)

袁小平围绕“从儿童主任到童伴妈妈——儿童社会工作中的情感承诺与兑现”展开发言,提出童伴妈妈的情感劳动是一定程度上的“慈善型”母职代理。对于儿童社会工作机制的优化方向,认为仅仅是“权利义务型”的儿童保护制度不够,应当在制度设计中加入情感元素,并且培养基层一线儿童社会工作者队伍,建立“情感近邻”的服务模式。


(南开大学教授郑广怀)

郑广怀围绕“社会工作机构与专业自主性”展开发言,提出三个基本判断:社会工作机构正面临系统性弱化;社会工作专业自主性不足;社会工作机构在提升专业自主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此,应当提升中国社会工作的政治自主性、法团自主性和临床自主性,并重新认识社会工作机构和人员的潜力,积极与社会进步力量合作,在保持自主选择意识的基础上,探索多种可能。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吕楠)

吕楠针对本土化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实践进行深入探讨,强调循证实践的重要作用,包括促进研究和实践的联结,便于跨专业沟通合作,最大限度确保干预效果和提高干预效率、符合工作伦理与愿景等。提出未来中国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实践既不能依赖西方的证据,也不能依赖东亚其他国家的证据,应当开发具有文化敏感性的本土证据和本地应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陈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陈涛对各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指出未来学界仍需持续关注本土性与专业性的关系问题,持续在实践探索中找出答案。虽然当前作为社会工作学的知识部分还是很薄弱,但依然要对未来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充满信心。

最后,社会工作系副主任吕楠代表论坛主办方对各位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未来能够加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共同体建设,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