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社会学一流学科建设专栏】公共健康跨学科融合屡出佳绩,打造社会学学科增长点

2021-06-07 文:社会学院 图:社会学院

响应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展战略,顺应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协同创新趋势,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建设的主责单位——社会与人口学院,建立跨学科的公共健康科研融合创新平台。该平台发挥国内医学院校和机构所不具备的“社会医”的优势,整合社会学各二级学科的优势力量,从社会学、社会医学、人类学、社会工作等视角对当前中国的健康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和总结,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屡出佳绩,取得了一批原创性和影响力兼具的标志性成果。


2021年出版的《多学科视角下中国健康发展前沿》一书,收录了健康融合创新平台诸位成员,紧跟新近的医事变化和重要健康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红教授等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将“健康”概念放置于医学史的脉络中进行梳理、溯源与再解读,为定义健康的过程提供科学指引;杜本峰教授详细地陈述出“健康影响评估”这一前沿领域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方法,强调在我国发展健康影响评估研究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齐亚强副教授等就“健康社会学”这一研究领域,结合国内外的诸多研究成果,厘清健康社会学的学科起源、核心议题、应用范围与研究动向,呼吁我国学界对于健康社会学及其研究意义予以关注和重视;张有春教授依据人类学参与公共健康实践的国际经验,结合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为人类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在我国在公共健康项目中的应用上所遇到的困境及应对做出建议;张会平教授等通过对国内外老年慢性病社会工作服务相关研究的回顾与梳理,为我国学界在此议题上的既有“短板”与未来发展前景提出建议。这一研究成果,体现了多学科观点的交融和碰撞,为公共健康议题的跨学科研究做出典范。


2020年出版的《身体、叙事与主体性:医学人类学论集》,系国内首本医学/健康人类学研究生论文集。该书收录了人类学二级学科往届毕业生的优秀学位/研究论文,并被澎湃新闻、搜狐网与界面新闻等多家媒体所相继报道,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其中,梅求军与李婉君的文章被刊载于界面新闻“正午故事”栏目中,目前已共计收获40余万阅读量。这些学界“新声”,继承前辈研究者的衣钵,依据人类学亲临现场的田野调查传统,另辟蹊径地将研究视角从宏观转至微观,关注身边人在医学互动中的主体性呈现与身体体验,从而对种种医事现象的内部机理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并对诸如女性经期、“坐月子”与哺乳、吸烟、健身、医患纠纷与精神病患的康复治疗等现象进行人文关照,从而生发出一些带有共情特质的文化理解和行动取向。这样的研究特质反映了年青一代学人独特的精神气质与社会责任,也提供了独树一帜的人才培养标志性成果。



社会学学科与北京协和医院共建医务社工实践基地


2019年,我院与北京协和医院、北京海淀医院共建医务社工实践基地,开启医务社工进医院的步伐。2020年11月,社会工作二级学科召开国内著名医疗机构参与的医务社工学科建设研讨会,积极回应北京市大力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需求,为政府、高校、医院和社会组织协同培养医务社会工作者和提升医院服务质量搭建平台。

近两年来,社会学学科、健康融合创新平台,与北京协和医院、北京海淀医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务探索、海归教师挂职锻炼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合作,并取得显著成绩。社会工作二级学科师生在协和医学院开展以“医护生对老年患者的态度”为主题的调查研究,在海淀医院开展安宁疗护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研究,依托这两个研究已完成专业学位论文近10篇。基于海淀医院的服务案例《让生命有尊严地谢幕—癌症末期患者安宁服务案例》获得首届全国MSW(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案例大赛一等奖。并且,协和医学院的学生志愿者接受我院的医务社工专业实务培训,共同解决医院纠纷、临终照护等普遍存在的社会难题。

此外,健康融合创新平台与肯尼亚、尼泊尔等一带一路国家的相关医学院所开展合作研究,从“大健康”概念延伸至“全球健康”,与国内外高校共建“全球健康”公卫合作网络,共商新冠疫情等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医学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今,健康平台的5位教师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51篇,其中在儿童健康和福利领域国际顶刊《Trauma, Violence & Abuse》和《Child Abuse & Neglect》,国内顶刊《社会学研究》等A刊发表论文13篇,在《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等B刊发表论文16篇,出版专著5本,教材1部,主办会议10次(含年会分论坛2次),参加国内外相关会议近50次。目前,健康融合创新平台业已整合至学校“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健康与疾病预防控制交叉学科重大创新平台”,将为我校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