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第三十九讲 赵鼎新教授讲《推理和社会科学——理想类型集方法的运用和发展》顺利举办

2021-05-18 文:社会学院 图:社会学院

5月14日下午,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第三十九讲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一楼1503教室举行。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首席指导专家、美国芝加哥大学Max Palevsky讲席教授赵鼎新教授受邀做了题为《推理和社会科学——理想类型集方法的运用和发展》的学术报告。

本次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陆益龙教授主持并评议,来自校内外的10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学术讲座。

陆益龙教授首先对赵鼎新教授做客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表示欢迎与感谢,并向现场师生介绍了他的学术成就以及和我校社会学系的深厚渊源。陆益龙教授回忆了赵鼎新教授几次来到人大社会学系讲座的经历,并指出赵鼎新教授在政治社会学以及社会运动等领域都有着非常卓越的成果,对于社会学方法论也有着自己非常深入的研究。

赵鼎新教授首先厘清了近百年来社会学研究脉络,指出作为经验科学的社会学主要是通过归纳获得结论,而推理方法发挥的作用则是比较有限的。由培根延续下来的经验主义的英国传统质疑推理的可靠性,并认为推理在研究中会造成发展出各种其实只是在进行自我观念论证的结论、形成教条造成迷信、限制人们对于各种不容易直接注意到的微妙且复杂的经验细节的观察和理解等后果。同时,该理论传统认为假说理论成立的基础是不能完全离开经验事实,必须能用经验事实检验。这种经验主义的研究传统后来发展成美国的实用主义,并延续下来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主流。

在此基础上,赵鼎新对于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哲学指导下的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四点质疑:其一,对于经验事实的捕获和理论的建立不能离开前提,必须有一定问题意识才能捕获更有意义的信息;其二,社会科学的各种方法比如统计方法不能证明或证伪某个理论或者机制;其三,经验事实未必比理论可靠,因为人们往往会在大量细节中迷失而无法把握事实;其四,从经验上得到的结论未必能够在更大的社会背景中有意义。他强调,收集信息和分析资料的过程中,都要不断地确定各种理论假说,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

赵鼎新教授认为,韦伯的理想类型本义就是一种通过思维来建构的非现实的东西,是一种毫不含糊的、精确的并且完全抽象的不存在之物,因此它的最大潜力就在于演绎推理。理想类型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可以发挥作为术语、用于分类、用于启发以及推导各种重要社会机制的作用,而后两者正是其在演绎推理上的潜力之所在。

在理想类型的基础上,赵鼎新提出了理想类型集的概念。他将理想类型集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某一理想类型的不同维度概念和因果性。其中,每个维度都有其自身的因果效应,或者揭示了每个维度所包含的各种社会机制。第二类则是由某一类相关概念组成的理想类型集。在此意义上,赵鼎新创造性地将欧几里得空间几何和社会学结合起来,每个维度上的结论都可以化归到欧几里得空间中两两正交的坐标上,即每个维度上推出的结论都不影响其他维度上的结论。他指出,前人虽然已经开始无意识地运用这种方法,但是并没有对此做理论化的概括。结合国内外学者运用理想类型集构建理论框架的例子,赵鼎新提出了评判理想类型集的标准:每个维度都必须有理想类型特征,并且这些特征都有普遍意义。

讲座的最后,陆益龙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评议。他指出赵鼎新教授在本场讲座中深入浅出地对于理想类型集这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方法进行了基础性的介绍,对当今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人有着开阔视野、打开格局的作用。

至此,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第三十九讲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

赵鼎新,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首席指导专家、美国芝加哥大学Max Palevsky讲席教授。长期致力于政治社会学、社会运动以及社会学方法论的研究,其学术观点在国内外社会学界有广泛影响。


文字:媒体总社新媒体部 杨梓榆

图片:媒体总社新媒体部 杨梓榆

编辑:媒体总社新媒体部 林子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