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学术前沿|赵旭东、何霆:本体、文化与实践的互构性转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在论路径
2025-09-16 文:社会学院 图:社会学院专栏介绍:
“学术前沿”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推出的学术专栏,聚焦社会学各研究领域,介绍本院师生新近发表的前沿研究成果。
作为全国社会学教学与研究的重镇,学院始终秉承深厚的历史底蕴,学科门类齐全,培养体系完善,汇聚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诸多研究成果不仅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赵旭东,何霆.本体、文化与实践的互构性转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在论路径[J].民族研究,2025,(03):14-27
作者简介
赵旭东,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方法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转型、政治和法律人类学。相关论文曾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民族研究》《社会学研究》等期刊。曾主持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项目、中央统战部民族研究课题等研究项目。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称号,“王宽诚英国学术院奖学金”等。
何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转型、医疗、数字和人工智能人类学。相关论文曾发表于《民族研究》等期刊。曾参与国家社科项目、中央统战部民族研究课题等研究项目。曾获国家奖学金、博士研究生一等奖学金等。
论文简介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体特征、文化动力、实践线索三个方面,本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型构原理进行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本体层面的关系性与自为性赋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以结构上的多元容纳能力与动态演化能力,文化动力促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宏观层面的向心聚合,实践线索促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微观层面的交融延伸。三个方面的互构转化赋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以生生不息的民族活力,提供了一条实在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路径。
核心贡献
本文对一种以“想象的共同体”为代表的民族本体的建构论以及以单一民族为民族典范的观点进行了批评。基于对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观念、历史、当代经验的综合考察,本文以一种本体—文化—实践互构转化的实在论进路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本文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生成代表着一种与西方所不同的“大一统”民族共同体传统,也延申向一种包容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
文字:何霆
审核:唐颖 富晓星 王强 杨泽晖 肖怡霏
编辑:王梅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