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中国人民大学健康科学研究所举办第二届全国人口与健康学术研讨会
2016-11-23 文:社会学院 图:社会学院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健康科学研究所、中国人口学会健康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人口与健康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全方位全周期视角下的大健康”。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姜卫平,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信息司副司长卢春山,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洪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晓峰,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鸿雁,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段成荣教授等出席开幕式,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环境保护部政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与高校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鸿雁主持会议开幕式。
开幕式上,段成荣教授代表社会与人口学院致辞。他对健康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解读,并希望在座官员和学者能够对学院人口健康研究给予持续鼓励和支持,争取在健康事业方面提出更多有效的政策建议,同时祝愿会议圆满成功。
姜卫平副会长表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老龄化的加剧,健康问题尤其突出。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研究,需要跨学科、跨领域,也需要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为此,中国人口学会将借助此次会议了解学者的需求、了解学术动态、抓住研究方向,并借助人口学会相关专业委员会的平台,为未来健康研究提供服务。
随后的主题发言环节分别由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鸿雁、中国人民大学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和红教授主持。
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信息司副司长卢春山阐述了我国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情况。他指出,工业化、人口老龄化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挑战。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数据对创新卫生服务模式具有重要作用,健康医疗大数据是基础资料,有利于创新健康服务模式。而国务院也印发了促进健康大数据发展的纲要,推动了医疗大数据的汇聚整合和应用。他进一步强调了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战略思路,提出要把建设服务体系作为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撑,大力推进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开放共享机制,实现全方位的应用数据系统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晓峰对中国疾病负担进行了介绍。他对全国各省(区、市)的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进行了比较,介绍了1990-201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总死亡及三大类疾病死亡数的变化、死亡模式和死亡负担,还从全国层面和分省(区、市)介绍了非致死性疾病导致的寿命损失并提出膳食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肥胖、空气污染是我国人群健康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对降低我国未来疾病负担有重要意义。
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洪伟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的讲话,探讨了“健康理念、健康产业和健康中国”,提出要着重优先培育健康意识,培育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发展理念,实现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培育全人群、全周期、全方位的体系。同时,要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把健康决定因素整合在一起形成大健康的理念。
环境保护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建生对中国环境与健康制度建设进行了介绍。他指出水、土、气污染对健康造成的损害形势严峻,并从制度和政策的角度来阐述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强调公众对环境的关注有利于推动环境与健康的研究。同时他还介绍了环境与健康工作内容及主要参与部门,并分析了制度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环境健康评价要遵守健康优先的原则,强调环境健康研究应由环保部门牵头,落实风险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和红教授介绍了健康的移民效应及我国流动人口健康融入状况,她分析了健康移民效应的含义,解释了移民健康好于当地居民的自我选择、移民局选择、收入偏误及三文鱼偏误,并进一步寻找了移民健康优势随时间递减、消失的重要因素,最后还针对我国流动人口大国现状,提出了改善流动人口健康融入的建议。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王凯娟介绍了感染、炎症与肿瘤研究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感染、炎症与肿瘤三者之间的关系,描述了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归因于感染、慢性炎症的肿瘤负担,分析了炎症与癌症发生发展可能的机制,并提出了抗炎与肿瘤防治的建议。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志理做了“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和医疗花费”的发言。他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讲话精神,提出要关注流动人口健康问题并引出对流动人口健康教育与医疗花费的讨论,使用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比分析了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开展及流动人口医疗支出,并为促进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和卫生资源利用提出了建议。
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周丽萍教授分析了中国女性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问题。她表示,现代社会中紧张、焦虑、抑郁已成为普遍的心理重负。她利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描述了当今女性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的定义进行了阐述,比较了男女两性存在的差异,并构建了女性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认为生活工作、社会支持和文化环境是影响女性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强调提高女性心理健康需改善体制、加大家庭支持、增强社会认同并丰富内心。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宋新明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推动慢性病增长的相对作用。他指出,慢病是二十一世纪发展的主要挑战之一,成为各国经济的潜在威胁,加剧了各国之间的不平等和社会的不公平性,而中国慢性病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需要深刻理解慢性病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他认为对慢病原因的探讨夸大了人口老龄化的作用,事实上慢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长期暴露于疾病危险因素累积作用的结果,尤其是生命早期营养不良与成年慢性病有高度相关性,提出预防慢病应从儿童健康入手,需要人口健康的社会研究。
当天下午,大会还举办了“人口流动(迁移)与健康”、“人口健康状况评价”、“人老龄化与老年人口健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四个分论坛。
分论坛一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周皓主持,与会者就流动人口身体与心理健康、未婚先孕水平和模式、流动儿童疫苗接种、农二代大学生抑郁、流动人口返乡就医、预防保健、孕产期保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展开了详细讨论,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鸿雁、中国人民大学健康科学研究所副教授宋月萍担任该论坛点评员,总结和分析了各报告内容,并就其中一些具体研究方法与报告人进行了深入讨论。
分论坛二由中国人民大学健康科学研究所副教授郭静主持,重点围绕健康相关的社会问题展开,学术研究对象涉及面广,涵盖部分敏感人群,参会者从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视角对身边的“大健康”问题进行了剖析。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宋新明、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王凯娟对参会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给予了点评,并与各位学者相互切磋,进行了激烈的学术研讨。
分论坛三由中国人民大学健康科学研究所教授杜本峰、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毛京沭主持,与会者立足人口老龄化背景,探讨了全国及部分局域的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以及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状况,从慢性病、隔代照料、宗教信仰等角度分析了影响老年健康水平的因素,关注了失能老人的生活状况和生命质量,并就老年照料和服务模式展开了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真真对各个报告进行了点评,同与会者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分论坛四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系副主任常春教授主持,该论坛讨论了若干人群的健康教育问题,涉及到青少年性知识行为、农村育龄后期妇女生殖健康、青少年控烟、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等,并就如何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展开了讨论。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周丽萍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王存同担任该论坛的点评人,同与会者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健康研究所教授杜本峰主持闭幕式。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周皓、中国人民大学健康科学研究所副教授郭静、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真真对各论坛进行了总结,认为本次研讨会有众多研究方法创新、实证结果丰富的报告,报告内容也充分体现了“全方位、全周期”的理念内涵,表示会议对促进人口与健康研究、加强该领域的学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陈家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