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抗疫系列 | 我们在行动•战“疫”二三事(六)

2020-03-11 文:社会学院 图:社会学院

庚子新春,一场疫情悄无声息的袭来,牵动着中华儿女的心。病毒无情人有情,在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过程中,人大师生纷纷响应号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全国人民肩并肩,同心合力打赢这场病毒阻击战。

在这个被疫情拉长的假期里,我们隔着一道屏幕,心情随着每日播报确诊人数的升降而起伏,为正在前线抗疫的医护工作者们书写加油,为疫情中无数平凡人物的不平凡点赞,屏幕之外,回归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大家不忘充实自我,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与正能量。

社人live将集合我院师生的战“疫”故事,汇聚四面八方的温暖,点燃大家不平凡的假期生活。希望大家携起手来,一起将这份正能量传递下去。


“心语”社工小组服务进行时

为应对新冠疫情,学院团委“心语”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联合2019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党支部,特别邀请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张会平教授、副主任祝玉红副教授作为顾问,成立了“心语”社工小组,在特殊时刻勇担社会责任,发挥社工专业的独特作用,为需要支持和帮助的同学们提供专业的社工在线服务。

在张会平老师和祝玉红老师的指导下,“心语”社工小组的组员们第一时间投入到了学院的抗“疫”工作中,明确伦理原则、规范服务内容、细化服务流程,认真制定了《服务操作手册》,与身处湖北疫情的同学“一一结对,主动联系”,尽自己所能,为大家提供贴心在线服务。他们怀着“疫情未结束,服务未完成”的坚定理念,用专业的陪伴,与社人学子们共同守候这个必然会到来的春天。

一、既是党员,也是社会工作者

沧海横流显本色,战“疫”之下党旗红。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此时不显,更待何时?在学院党委的带领下,2019级社会工作硕士党支部投身到了志愿服务中,成为了“心语”社工小组的中坚力量。身为党员,他们不退缩、勇担当,身为社工学子,他们发挥专业优势、助人自助,充分展现了党员的先进性与社工学子的专业性。除了正式投入到小组中的党员,党支部的其他党员也都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时刻准备加入到小组的抗“疫”中。

二、一一结对,提供专业暖心陪护

经过紧锣密鼓的策划,随着《社人学子有需要,心语小组来帮你》的推出,“心语”社工小组正式开始为全院同学们提供专业的社工在线服务。与此同时,与身处湖北疫区的同学一一结对,提供一对一暖心陪护。“心语”社工小组的主要工作内容有:

1、主动了解需求,精准解决问题

2、共享学习资源,寻找共同话题

3、同理情绪疏导,排解隔离焦虑

4、每天陪伴支持,分秒温暖守候

在主动服务期间,小组成员每天的服务时长均超过30分钟,以2月15日为例,当天小组成员平均服务时长为57.3分钟。为提高线上交流的效率,小组成员多与服务对象约定好每天交流的时间,同时注重话题的多样性、即时性、灵活性。

三、接受老师专业督导,在实践中收获真知

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张会平教授、副主任祝玉红副教授寓教于言,提醒“心语”社工小组成员们及时了解服务对象的深度需求,充分激发对方的优势潜力与心灵力量;启迪小组成员们学会站在更加理性立场,帮助对方梳理心绪。小组成员们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每天都认真撰写工作记录,仔细反思服务的成效与不足,并在每天的21:30—22:30在微信群聊中互相讨论交流当天的工作经验与困惑。在两位老师的专业督导下,小组成员们不急躁、不偏颇、有态度、有力量,工作严谨,服务规范,在为他人提供服务的同时,提升了自我,收获了成长。

让我们听一听专业督导老师怎么说:

张会平

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心语”社工服务小组指导老师

发挥社工专业优势、实践助人自助理念

学院党委指导成立的“心语”社工服务小组为社会工作专业同学参与抗击疫情的在线服务搭建了重要平台,2019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党支部积极响应号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实践助人自助理念。作为专业服务督导,回顾每天晚上一个多小时的交流和互动,既充满期待又肩负责任。督导过程我想实现三个目标:首先,保证同学们的服务符合专业伦理要求;其次,服务过程中为同学们赋能,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最后,同学们遇到困惑和失落时提供心理支持。持续服务结束时,看到大家对建立关系和服务反思越来越自信,发自内心地为提供服务的同学们感到开心和自豪。同时,也特别感谢接受服务的同学,没有他们的信任,不可能实现助人和受助的共赢。愿开学之时,同学们都健康归来,珍惜读书好时光!

祝玉红

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副主任、“心语”社工服务小组指导老师

感谢湖北同学们的信任,为“心语”社工服务小组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服务-学习”的实训机会。作为督导,在陪伴和支持“心语”小组工作的过程中,我很欣喜地见证了“心语”的全体成员积极运用专业知识回应同学们的需求,并在服务中思考,和服务对象一起成长,体现了关怀他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用专业服务社会的使命感。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期待春暖花开之时,与同学们在美丽的校园重逢!

四、小组成员的心里话

通过自身积累的专业知识,在老师们的督导下,“心语”社工小组成员们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努力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习主席在近日疫情防控讲话中提到的:“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让我们听一听他们的心里话吧(服务感想节选)

邓鹏:学院组织这次线上社工服务小组,我加入其中原因有三,一是党旗所向,作为党员义不容辞;二是践行专业价值,跃跃一试,助人自助;三是共处神州,灾难面前感同身受。和服务对象7天持续互动过程,虽然短暂,但是于服务对象和我,情绪都是由低到高的线性跳动,彼此温暖。在七天中,我们共同讨论了身心状况、社区状况、对疫情的感知、教学安排、论文问题、家庭关系甚至生命意义,浅到深,表至里,距离更近,笑脸更多,思考不少,压抑更少。庆幸,服务对象的心态整体而言都保持积极而乐观,坦然而务实,例如有位同学也在这艰难时刻发挥志愿精神,作为志愿者参与到抗击疫情之中,令我佩服和动容。总结服务,陪伴、真诚、倾听、共情、鼓励确实是我的服务践行和服务心得,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用生命影响生命帮助人以生长。

李亚丽:通过一周的联系和服务,我开始初步理解“建立专业关系”这个短语背后的意味和具体的工作。在和案主建立关系的过程中,我感触比较多的是需要保持“初心”,主动去了解她们的生活,倾听案主的声音。前期的接触会让我们了解到案主更多的信息,后续继续再开展沟通和联系就相对容易。此外,在服务中很明显的问题是会忽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仅着眼于当前的问题和困惑。有老师的督导,我们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学习新的想法和可使用的工具。

伍静:关系建立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每日交流后,我也在反思,怎样提供更加专业化的社工服务呢?在聊天中发现了契机,以家庭关系为切入点,服务对象偶然提及和朋友交流疫情比与父母交流更多,由此和她一起回顾当时的感受,探索她的冰山和父母的冰山。社会工作的理念就这样不自觉地融入到了每日交流中,在这场“抗疫”战里,看到了服务对象父母的党员身份让其奋不顾身坚守一线,也看到服务对象因求助消息而彷徨失措、倍感焦虑,他们都在心系像他们一样身处疫区的人们。而处于疫区之外的我呢,只能以这种陪伴的形式帮助减轻心理负担,共同打好这场攻坚战。

宋怡芳:怀着紧张又期待的心情,我拨通了和服务对象的第一通电话,现在回想这段关系,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帮助者。疫区的同学们都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并尽自己的全力在配合帮助当地的防疫工作,虽然有时候也会有一些小焦虑和小失落,但很快就可以调适自己。这就是我看到的最生动的生活本身,我从她们哪里得到了很大的力量,也努力提供陪伴和支持。在工作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有在专业关系和朋友关系当中徘徊的困惑,也有过和服务对象疏离互动冷淡的尴尬,更有当服务对象提出自己需求但帮不上忙的无力感。但是同行的老师和同学认真,耐心,专业的态度感染了我,也让我在这一场实战中,掌握了建立关系的很多小技巧:适当的自我披露,明确关系交流的界限,发现服务对象表达背后真实的需求等等,都是我在这个团队中学到的。每天晚上的团队讨论时刻,让我无数次理清了思路,得到了很好的启发,简直就是一天的高光时刻,虽然我还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好,但总能得到及时的点拨。真的非常有幸可以加入这样的团队,感谢老师们的耐心指导,还有同学们的很多好的想法,认真的态度,让我受益匪浅。隔离了病毒,但不隔离爱,希望疫情能够早日结束,大家都能过上正常幸福的生活。

孔天娇:在开始这次志愿服务之前,其实对于自己能否给服务对象带来一定的帮助与改变是没有什么信心的。但当开始接触服务对象,在语音通话中开始第一次互相了解的时候,就慢慢找到了自己能为他们带来的真正的帮助,其实是陪伴。我的服务对象都是师妹,对他们而言,这种伙伴式的陪伴方式为他们带来的关心与理解,其实就是一种帮助。

而在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开展服务的过程中,他们良好的生活状态也能让我对自己的状态进行反思。在这段时间当中,我一直在调解着自己的状态与心情。因为在服务与疗愈其他人之前,我们更应先疗愈自己。在这段帮助的关系之中,除了与服务对象保持联络之外,我对自己的生活也变得更能有序地安排,学着更好地把控与提升自己的心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以更好的状态去帮助服务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