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消息
沈原教授做客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
2019-04-23 文:社会学院 图:社会学院2019年4月17日下午,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第十五讲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楼113教室举行,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沈原教授应邀作了题为《漂泊的劳工:中国卡车司机群体的调查与研究》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少杰教授主持和评议,来自校内外的百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学术讲座。
讲座一开始,沈原教授就从理论需求和现实需求两个方面介绍了自己为什么要研究卡车司机这一群体,即研究经济社会学需要把握物流业这一新的社会现象,研究劳工社会学需要从“抽象工人”上升到“具体工人”。从建筑工、新生代农民工到今天的卡车司机,农家子弟离开农村,势必会受到不同行业不同体制的塑造和影响。物流业,特别是公路运输方式的快速发展和规模壮大,使得劳动主体卡车司机的生存状况得到关注。之后,沈原教授从调查缘起,调研团队和调研设计等方面介绍了该调查的基本情况,也指出调查的最大难点是相关资料的欠缺和卡车司机的高流动性带来的问卷调查困难。
卡车司机的群体特征和劳动过程是该调查的重点,沈原教授对此做了详细报告。沈原教授将卡车司机分为自雇和他雇两大类,并介绍了两者群体特征和劳动过程的异同。从个人、家庭,到从业、收入,沈原教授都进行了群体特征的概括与解释。与此同时,沈原教授指出,他们的职业选择,与我国最近十几年的物流业大发展息息相关。关于自雇卡车司机的劳动过程,沈原教授提出了六大特点,每一个特点都与一个社会学理论概念相对应。他雇卡车司机有着相似的群体特征,但在雇佣关系的影响与控制下,他雇卡车司机呈现出了更多特点。
除此之外,沈原教授还介绍了另一类重要的研究内容——“卡嫂”。卡嫂也分为自守和跟车两类。关于卡嫂,沈原教授提出了“双重家训”、“隐形劳动”、“身体规训”和“角色互构”四个概念,总结了卡嫂在公路货运业中的角色特征和劳动过程。
随后,沈原教授着重介绍了卡车司机的组织化这一主题。他指出了当下卡车司机的组织化大潮流,分析了卡车司机组织化的四大动因,三种机制,主要后果和三个条件,并提出了制度相关和管理相关的对策建议。
在报告的最后,沈原教授提出了一些理论思考,即卡车司机有着对平等社会地位和权利的诉求,而组织是争取承认的手段和桥梁。沈原教授也说明了货代、装卸工和女性卡车司机会是2019年调查的三个重点。
在评议环节,刘少杰教授对沈原教授的报告做了高度评价。刘少杰教授认为沈原教授关注底层社会,关注基层群体,在流动空间观察卡车司机的命运。要将这种精神变成学术研究,是很艰苦的事情。他还赞扬沈原教授深入充实、富有创建性的研究过程,赞扬沈原教授理性具体的学术概念运用,并称“这是一个学者高贵的品质”。沈原教授的学术讲座不仅让大家听地津津有味,更让大家得到很深的启发。
在现场问答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沈原教授对这些问题做出了耐心的解答,就自雇与他雇司机的差别做了进一步细节上的补充,就组织的交互性、相关社会问题、卡车司机的职业道德、“车一代”“车二代”和调查研究方法等方面与现场听众进行交流,发表了独到见解。至此,郑杭生社会学大讲堂第十五讲圆满落幕。
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兼职教授,兼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曾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科研处长、《社会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副主编。曾兼职担任北京市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领域为劳工社会学、经济社会学、转型社会学。他撰写、主编了论著《市场、经济与社会》《居住的政治》《社会转型与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治理:价值匹配分析》《中国卡车司机调查No.1》《中国卡车司机调查No.2》,以及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