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消息
会议回顾|“困境儿童保护的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顺利举办
2022-06-06 文:社会学院 图:社会学院2022年6月1日,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儿童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健康与疾病预防控制交叉学科重大创新平台和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社会治理跨学科交叉平台共同协办的“困境儿童保护的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以在线形式召开。本次会议共邀请到15位儿童保护领域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一线实务工作者就困境儿童保护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会议吸引了近三百人报名参加,反响热烈。
开幕式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儿童专委会副会长张会平主持。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儿童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会长马凤芝教授向参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并从“十四五”规划、《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等顶层设计的高度出发,指出研讨儿童保护高质量发展对回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儿童社会工作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挑战和艰巨任务,希望本次会议各位同仁能够就儿童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进行积极交流与深入探索。
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秘书长邹学银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儿童福利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聚集在一起来关注困境儿童的保护,是以一种特别的方式为中国儿童们送去了社会工作界的祝福。针对不同类型的困境儿童,儿童社会工作者需要采取更具针对性的介入方式和更为精细化的服务策略,这就需要强细分领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组建相关的专家和实务人员,开展专项研究和服务。他期望儿童专委会未来能够做实、做专、做大、做出品牌、做出影响、做出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教授冯仕政从全局出发,指出我国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正在不断创新,逐步细化,开创了儿童保护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作为儿童专委会秘书处所在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高度重视儿童专委会发展,着力通过学院和学校多级跨学科平台推进儿童社会工作教学、科研和服务走向深化。在学科建设中厚植家国情怀,致力于扎根中国大地,利用学科优势和特色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上半场发言由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儿童专委会副会长高万红主持。
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处处长王铮键高度肯定儿童专委会这一年来在儿童社会工作领域取得的学术成果和社会效益,并向一直以来关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专家与实务工作者表示诚挚感谢。接着,他总结了十四五期间民政部在完善未成年保护工作、健全儿童保护工作网络、开展儿童社会工作政策和事务等方面的有力举措。无论是顶层制度设计还是服务体系搭建,抑或是服务标准制定,我国儿童福利和国家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正逐渐从传统业务中破茧,步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最后,王铮键处长对专委会的工作提出四点期望:一是要加强内部管理;二是要继续推动儿童社会工作领域政策研究和成果转化;三是要构建依托乡镇(街道)社工站的儿童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体系;四是要提升儿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保护处项目官员周烨表示,困境儿童保护首先需要搭建一个良好的儿童保护体系,其次需要在体系内畅通各部门紧密协作的服务渠道。她认为,困境儿童保护服务不应局限于困境本身,而是要面向所有儿童家长和大众,同时要考虑服务的综合性.既要能在出现问题后予以干预,又要能够早发现风险、预防困境发生。此外,她也指出了目前困境儿童保护工作在预防性服务、资源整合与协作、高质量人才培养上的不足,建议广大服务提供人员在创新服务内容的同时,也要积极融入时代潮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
河南省郑州市民政局儿童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社会工作处)处长王自兴以郑州市为例分享了社会工作融入郑州儿童福利制度的经验与路径。他认为,在儿童社会工作和儿童福利工作的融合路径上,其一是要聚焦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其二是要坚持专业导向,在民政事业单位积极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其三是推动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逐步健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其四是开展护童行动,促进儿童福利领域“慈善、社工、志愿者”融合发展。王自兴指出,在未来需要继续统筹推进儿童福利工作、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儿童福利领域慈善、社会工作、志愿者联动和融合服务,最终依托本土化的特点和对象实际情况,推动儿童工作创新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副教授、儿童专委会秘书长祝玉红分享了“K.A.G.E爱伴成长”线上亲职小组服务项目及其干预成效。她首先回顾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寄宿与儿童发展的国内外研究,并结合田野资料发现,寄宿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平均水平,且相较其他儿童群体更易受到伤害。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儿童保护的国际经验与项目干预研究都表明,家长干预项目和线上干预措施将成为儿童保护的创新发展方向。然后,她详细介绍了项目的实验设计、测量工具与成效评估方法,以及该项服务取得的良好效果。祝玉红最后表示,“互联网+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为乡村和社会工作服务创造了新联系,使得优质社会工作服务资源向农村欠发达地区精准递送成为可能,有助于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副系主任雷杰分享了社会工作介入监护困境未成年人的“最佳实践”。首先,他指出未成年人监护困境呈现出难以发现、干预有限、保障不足等难点,并总结了未成年人监护体系在发现与强制报告、监护评估、监护安置、监护监督与保障上的问题。因而,基于现实发展需要,“最佳实践”的发现与总结至关重要。其次,他将标杆管理模式与广东省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能力建设试点项目相结合,并通过典型案例地图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社会工作在不同介入环节的行动路径。最后,雷杰提出 “四有”发展建议:一是要倡导和“未成年人保护社会工作”岗位实现“有位”,二是要呼吁和实现高校和行业协会的携手合作实现“有才”,三是要寻找和总结实务过程中的“最佳实践”实现“有实践”,四是要学习和推动“政策实践”的社会工作方法实现“有反馈”,以此弥补“理想”与“实际”的差距与缺口,共同促进未成年人的实践发展和学术研究。
下半场发言由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儿童专委会副秘书长李雪主持。
山东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儿童专委会副秘书长赵记辉基于山东的经验,分享了县域儿童福利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赵记辉首先介绍了以山东省的总体省情为代表的县域儿童福利背景,他表示选择县域作为立足点,是出于顶层设计需要与地方实践相融合的考虑。接着,他阐述了该研究“情境—结构—行为—结果”的分析框架,以山东省东中西部五个县域的案例为基础,对案例中外部影响的情境、内部治理的结构、路径策略的行为和体系构建的结果分别进行了详细解释。
中国社科院大学价值观与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华珍从循证视角分享了疫情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变化新趋势。首先,她介绍了“世界卫生组织-学龄儿童健康行为”这一跨国研究项目的背景,以青少年危险行为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模型为理论基础,涉及八个青少年重点危险行为领域。接着她介绍了该项目本土化过程中的调查对象、所使用的抽样方法和调查方法、资料分析的过程。最后她从基本情况、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现状、新冠疫情对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影响三个方面呈现了研究的结果。周华珍认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问题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都深切关注的问题,非常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和机构能投入其中共同研究。
天津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王淼分享了一项针对困境儿童抗逆力提升的社会工作干预研究。首先,她认为提升儿童内在抵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来应对成长过程中的威胁,是十分紧迫且有必要的。为了实现“每个困境儿童都能有向阳而生的能力”的真切愿望,她和团队设计实施了“向日葵困境儿童干预研究项目”。其次,她详细介绍了准备、执行和评估三个不同阶段的干预设计方案和实施过程,并展示了项目干预成效。王淼认为,团体干预对于提升困境儿童的抗逆力及抗逆力的内在保护因子卓有成效,但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未来需要在多个方面继续努力。
郑州市金水区梓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赵宁蕊分享了整合社会工作方法在困境儿童服务中的运用。她首先分享了在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儿童“小月”的案例,并介绍了社工在前、中、后期对其开展帮扶服务的过程。她指出,“小月”不仅是一个个体,还代表着一群有待关注的“大龄”心智障碍儿童。她认为在向困境儿童提供服务时,社工不应该单一和割裂地使用某种工作方法,也不能把服务变成一些简单的量化指标,而应该要全局去看待困境儿童多元化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赵宁蕊介绍了从群体到社区的整合社会工作方法,及其使用此方法帮助困境儿童在社区和社会融合上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她在反思中进一步指出,整合社会工作方法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
发言结束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儿童专委会副会长张会平对会议进行总结。她表示,为困境儿童的生存、发展和受保护等基本权利发声和倡导是儿童社会工作专委会的使命和责任,希望继续和关心儿童问题的同仁们一道以专业支持守护我国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奋力推进儿童保护事业向高质量发展。她对所有嘉宾和参会人员表达衷心感谢,并表示儿童专委会还将在专业培训、实务标准的研制开展更多工作会议,继续为促进儿童专委会的发展和筑梦儿童未来助力。至此,本次“困境儿童保护的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圆满结束。
供稿:刘诗琴、陈小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