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消息

学术消息

讲座回顾 | 周羿:In the Name of Daughter

2021-01-11 文:社会学院 图:社会学院

2021年1月6日中午,人口学系刘铮系列学术讲座暨严肃的人口学八卦青年沙龙成功举办。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周羿博士在腾讯会议,以“In the Name of Daughter : Parent's Expectation and Female Schooling”为主题做了一场人口学专业的线上学术讲座。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靳永爱副教授主持了本次活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系的70多名师生听取了报告并进行交流学习。

周羿博士聚焦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借助极富中国特色且蕴含父母期望态度的“名字”,量化分析了中国父母态度的对女儿教育水平的影响作用。首先,周羿博士通过对国内外“身份认知研究”与“教育性别平等”相关理论进行评述,指出了除传统制度和市场研究外,身份认知视角在教育性别平等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内涵“对子女身份认知”的父母期望态度所存在的测量困境。其次,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与2016年CFPS数据所获得的中国人近现代名字的集中度(队列、性别、城乡)特点,结合《诗经》、《左传》中的中国古典故事,周羿博士进一步指出中国父母为女所起的“名字”可以作为“父母对女儿未来教育期望态度”的代理变量,应用到女性教育水平的实证研究之中。

实证研究中,周羿博士首先对出生于1975-1979年的名字使用10次以上的4000多个样本进行分析。构建了三种衡量父母对女儿出生期望的指标(自变量):1975-1979年间,使用该名字的人中是高中毕业的比例(ENI)、是城市户籍者的比例(UNI)、是男性名字的比例(MNI);以“女儿的教育年限、是否上初中,弟弟妹妹数量”为因变量,并对家庭城乡户口、父母收入、父母教育年限、队列、省份等变量进行了控制。回归结果显示,ENI、UNI、MNI得分更高的女儿,其未来教育成就会更高,未来更可能初中毕业,但与其弟弟妹妹数量呈现负相关,即父母对大女儿期望更高时,会减少继续生育弟弟妹妹的数量。分城乡的结果都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同时城市样本的影响系数比农村更大。

考虑到存在部分不可观测变量会对父母为女起名、对女儿的教育投入产生影响。周羿博士继而选取了拥有超过两个女儿的家庭样本,通过控制家庭户的固定效应对不可观测的父母社会阶层变量进行了控制。结果显示,同一父母对不同女儿取不同的名字,女儿未来的学业表现也会不一样。为了进一步对“名字影响教育成就,不是因为名字代表的是父母的期待态度,而是因为名字会影响女儿后续的社会交往”的解释进行反驳,周羿博士继续对2016年CFPS数据中的16岁以下子女样本进行了回归,发现女儿教育成就确实与父母态度相关联,进一步佐证了女性教育成就的变化需要考虑到社会习俗变迁与父母态度影响的结论。

周羿博士的分享结束后,在场师生围绕沙龙主题踊跃发言和交流,就“出生次序、家庭规模、是否有男孩、计划生育背景下父母的堕胎行为等所带来的内生性问题”,“名字类别的划分依据”,“因名字不同而带来的职场对女儿的不同影响”以及“UNI 指标设置与样本自身城乡状态的关联性”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周羿博士就上述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论文写作等话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联合作者陈沁博士也表达了对文章发表的殷切期待。

在此次沙龙中,师生们丰富了国内外关于影响女性教育水平的相关理论知识,从“名字”这一极富中国文化色彩的符号出发,进一步增进了对我国女性教育水平的影响因素的认识,拓展了相关问题的分析视角,对师生们研究教育性别公平问题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供稿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博士研究生卢瑞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