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活动

学生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第一届“田野课堂”交流大会成功举行

2021-10-25 文:社会学院 图:社会学院

10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第一届“田野课堂”交流大会在逸夫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朱信凯、胡百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全国各地田野课堂教学基地的代表,学校有关部处和兄弟学院的领导,以及本院和兄弟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共300余人参加会议。

大会开幕式由社会与人口学院党委书记高燕燕主持。

朱信凯副校长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指出,作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在立德树人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当前,举国上下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学校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争取早日把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建设成世界一流学科。“田野课堂”是社会与人口学院扎实推进社会学一流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体性改革和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希望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同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广泛总结人才培养经验,深入探讨人才培养规律,助力我校不断提高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胡百精副校长通过视频致辞。他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指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重要基因和优良传统。近年来,学校着力调整和优化本科人才培养的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鼓励学生以问题解决和能力养成为导向,走出院系边界、专业边界、课堂与实践的边界,推进知识共创和知识融合。社会与人口学院积极推进“田野课堂”建设,尝试突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对人才培养进行全要素、全环节、全流程的重新梳理、重新连接、重新总成,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到田野去,让学生把双脚踩进泥土里,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创新知识,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一个重要样本。青年学子要充分利用“田野课堂”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扛起时代的责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基于对问题的全面了解拿出富有青春气息的解决方案,成为新时代的积极建设者和贡献者。

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冯仕政介绍了田野课堂教学改革的构想与实践。他强调,田野课堂改革不是实习和实践教学的加强版,而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再造和重组,即基于“田野”与“课堂”的往复穿梭和迭代翻转,高效统合和有机衔接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田野课堂致力于通过“五实”——实境教学、实战课堂、实务课程、实践成果、实作有圈,实现“三结合六循环”,即生产力建设与生产关系建设、能力建设和团队建设、学科建设与社会建设的有机结合,推进校园与社会、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思辨与行动六对关系的良性循环,最终目标是培养兼有思想力、行动力和完成力的社会学专业人才。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田野课堂”业界导师聘任仪式和田野课堂优秀报告、优秀学生颁奖仪式。

开幕式上,大家一起观看了田野课堂教学专题片。专题片记录了2021年田野课堂教学的情景,以及给同学和老师们带来的收获和欢乐,同时介绍了田野课堂的理念、实施、成果和历史传承。

开幕式后,举行了学生田野课堂教学成果汇报会,各田野课堂研习营的代表分别汇报学习成果,并请教学基地代表和指导老师进行评议。

下午举行了田野课堂教学基地实践案例分享会和田野课堂教学交流会,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黄家亮主持。

河北省定州市田野课堂教学基地代表、定州市委副书记赵红亮通过视频介绍了定州市针对村干部队伍建设进行“千分制”改革的案例。

曲阜市政法委书记许刚、曲阜市“和为贵”治理中心副主任韩广红介绍了以“和为贵”为品牌推动社会治理改革的案例。

昔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翟英、昔阳县党建指导中心主任张旭东介绍了昔阳县党建引领下的社会共治“113工作法”案例。

台州市椒江区大陈岛开发建设管委会副主任沈星虎、大陈镇招商局干部宋茵茵介绍了大陈岛推进社会建设的经验。

社会与人口学院教师房莉杰、王篪、李丁、谢桂华对案例进行点评,并与来自实践一线的干部们进行交流。

各实践基地的代表和学校教务处还就共建教学基地、进一步推进田野课堂教学进行交流和讨论,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在闭幕式上,冯仕政院长对本次“田野课堂”交流大会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尽管受疫情影响,有教学基地的领导和代表未能参加此次会议,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次会议达到了预期、勾画了蓝图,院地之间、各教学基地之间都建立了连结、加强了团结,期待以本次会议为契机,田野课堂改革实践更好地“向前、向实、向新”发展,努力以更高的人才培养质量来回报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