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学术前沿|苏筱:东亚视域下姑获鸟形象的层累生成与灵魂观嬗变

2025-10-16 文:社会学院 图:社会学院

image.png

苏筱.东亚视域下姑获鸟形象的层累生成与灵魂观嬗变[J].世界宗教研究,2025(08):23-33.


作者简介

image.png

       苏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近年来尤其关注数字民俗、宗教与科学等领域。在《世界宗教研究》《文化遗产》《民族艺术》等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数字民俗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北京都市民俗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论文简介

       本研究以中国古代民间知识体系中极具张力的妖怪“姑获鸟”为对象,剖析其形象在千年历史长河中的层累生成过程。姑获鸟形象根植于东亚灵魂观中独特的“强魂成妖”叙事逻辑,是民众对于非正常死亡者灵魂的伦理化想象,以及佛教、道教与儒家观念交织碰撞的复杂产物。这一核心逻辑具体表现为两种矛盾共生的叙事类型:一是由难产而死的产妇所化、因执念窃取婴儿的“作祟于小儿”型;二是与“鬼车”或“九头鸟”形象合流,以滴血预示凶兆的“滴血为灾咎”型,由此承载了社会对母职断裂的伦理焦虑与生死失序的原始恐惧。近年来,在数字媒介催化下,姑获鸟形象正经历从“怨灵”到“保护神”的“善灵化”转型。此流变过程不仅是民间文化层累性生产与跨文化协商的结果,亦折射出东亚社会对生死秩序与母性伦理的认知范式转换,为进一步观察传统灵魂观如何在技术祛魅时代寻求现代转型提供了阐释路径。

image.png

核心贡献

       本文尝试突破妖怪研究的类型学框架,将姑获鸟置于东亚灵魂观嬗变的宏大历史视野下,提出其形象演变背后的一整套文化生成逻辑。研究系统论证了“强魂成妖”是理解中国妖怪叙事的一项关键理论,即横死者的怨念与执着是其化为实体妖怪的内在动力,而其作祟方式往往与其生前死因构成深刻的符号关联。在此基础上,本文揭示了妖怪作为一种文化调解机制的深层功能,其形象的每一次流变,都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集体焦虑的折射与纾解,并彰显了民间知识体系在协商宗教观念、规训社会伦理与维系文化认同中的韧性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