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招生简章
2016-12-13 文:社会学院 图:社会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
看尽人间百态,构筑理想家国
欢迎来到社会与人口学院!
【学院简介】
•一马当先的学科领头人
在迄今正式公布的三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均位列榜首。学院设有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是该领域一流和唯一的“国家队”。
•名师如云的学术伊甸园
学院下设社会学系、人口学系、社会工作系、老年学研究所、人类学研究所;拥有3个本科专业、8个硕士学位点及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点、5个博士学位点、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社会学、人口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邬沧萍教授,国宝级教授,我国人口学、老年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学院拥有雄厚师资力量。绝大多数教师具有欧美留学经历。青年教师均来自加州伯克利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华盛顿大学、人民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外一流大学。所有教授均为本科生授课。
•知行合一的温馨大家庭
学院首创“优质成长计划”人才培养项目,服务学生的全面成长。每位新生入学时,均与学长结成“朋辈”对子,在初入大学的适应期内得到来自“朋辈”的经验和关照,并和朋辈一同参与校园活动,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共同成长。学院开展的助残支教助老等多种志愿服务活动,在让学生的专业知识报效社会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综合能力。歌之翼歌手大赛,双旦晚会,社会学知识竞精彩活动,既锤炼了学生的眼界和能力,也让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获得者陶涛在毕业典礼上发言
【专业简介】
学院招生专业名称为社会学类,本科下设三个专业,分别是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公共政策与人口管理方向)、社会工作。
•社会学专业
怎样的社会秩序是理想的?怎样达到更理想的社会秩序?
传统优势学科,学科评估排名中多年蝉联全国第一,主要研究社会的秩序与变迁,致力于解释社会现象并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宏观指导,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引路人。作为当代社会科学的主导学科,也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学科之一,为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授法学学位。
李路路教授,著名社会学家,教育部教指委主任
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党政机关和政策研究、教育科研、新闻出版及公司企业等单位,优秀学生可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或赴国外继续深造。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政策与人口管理方向)
人口政策应如何调整?如何达到有效的管理?
热门专业,专业的宗旨在于综合运用社会学、人口学以及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促进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特别是人口与社会管理。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前景良好。有机会接触公共政策制定的最前沿。授管理学学位。
社会与人口学院前院长翟振武教授为中央政治局授课
专业实行本科生一对一导师制度,从跨入该专业起,就在名师全面指导下进行专业学习,参与科研活动。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为党政机关、公共服务系统,人口研究部门,科研单位等,担任管理职务。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谢宇教授为我院同学授课
•社会工作专业
我如何服务于社会?怎样帮助他人?
高速成长的新兴专业,致力于推动建立更完善的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体系,培养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社会工作的就业前景日益广阔。授法学学位。
毕业后,能够胜任民政部门以及其他社会福利部门、相关社会团体和基层社区的管理工作,可以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教育和研究,也可以到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工作实务。
【毕业去向】
学院毕业生去向选择多样。
国内读研:每年保研率20%,选择在国内读研的学生约占40%,全部就读于本校,清华,北大,复旦等顶尖名校。
出国深造:每年有30%以上的学生出国留学,就读于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
直接就业:就业前景广阔,人才辈出。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政府机关、文化宣传单位、高校、国内大型企业、科研单位、外企等。大量精英校友遍布在国家智库,策划单位和企业管理层。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2015年,我院毕业生就业率达95.44%。其中博士生就业形势最好,就业率达100.00%;其次是硕士生,就业率达96.51%;本科生就业率也达92.68%以上。
主要签约单位包括:中国社科院、卫生部、统战部、民政局、发改委、全国总工会、中国银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电网、人民日报社、中建投资、中国国际航空、中国移动、腾讯集团、万科集团、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等。
【国际交流】
学院始终坚持走国际化学术道路,广泛参与和开展各种国际交流活动,与与多所高校有密切合作关系,并有联合培养计划。
【精英校友】
我院杰出毕业生遍布华夏,有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等一批中央和地方要员,也有以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先生为代表的知名企业家。
刘强东校友回母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