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设置

概况

人类学研究所

2023-06-28 文:社会学院 图:社会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是2003年成立的学术科研机构,几年来在学校和社会与人口学院的支持下,开展了教学与教材改革、在多类研究领域扩展人类学知识,强调田野工作的理论检视与创新,扩大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推动某些人类学理论转换与应用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丰厚成果并在国际学界赢得赞誉。

人类学研究所的前任所长庄孔韶教授是人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是国内外知名的人类学家。他治学严谨,又介入多元领域,学界朋友和学生追随者甚多;在庄教授的主持和带领下,人类学研究所在汉人社会、影视人类学理论与摄制、历史人类学、教育研究、多元文化展示、文化遗产保护、应用人类学(特别是公共卫生、教育和影视领域等)等方面成绩卓著。

继庄孔韶教授之后,2011年赵旭东教授担任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所长。赵旭东教授1995年考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成为费孝通教授指导下的一名博士研究生,1998年7月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2年获得"王宽诚英国学术院奖学金",同年11月到次年4月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LSE)与王斯福教授(Stephan Feuchtwang)从事合作研究,之后转赴荷兰莱顿大学从事一年的访问研究。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进行教学研究工作,2011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担任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赵旭东教授学术兴趣广泛,在多个层面和领域与学术界展开着对话,从博士论文起他就开始关注近代中国法律制度建设的意识形态分析及其与西方现代性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将研究的范围从汉人乡村社会扩展到少数民族地区,研究视角集中于法律运作及其与地方性习俗之间的有机联系。赵旭东教授目前正在进行一项大型的跨区域的习惯法比较项目,研究范围包含了中国东南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目前他还在策划一项"跨族群的区域生态类型与地方性纠纷解决模式研究",试图超越民族的划分,以区域生态类型为基础建构习惯法的类型学。赵旭东教授还一直关注1980年代以后中国民间宗教的复兴及其与国家现代性发展历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有关社会记忆的研究。此外赵旭东教授还大量译介了西方的古典和近现代的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著作,对社会科学本土化展开了反思,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文论。

以赵旭东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人类学研究所现在拥有一支以中青年学者为主的学术团队,其成员全部拥有博士学位,构成如下:

姓 名   学历/职称      研究方向

赵旭东    博士/教授       法律人类学、政治人类学、民间信仰等。

张有春    博士/副教授     医学人类学、应用人类学等

刘 谦    博士/副教授     家庭与教育、医学人类学与公共卫生

富晓星    博士/副教授     影视人类学、应用人类学等

张 慧    博士/讲师       认知人类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法律人类学、汉人社会与乡村人类学、影视人类学摄制、应用人类学(公共卫生与医学人类学等)、多元文化撰写以及宗教、教育与历史的人类学分支学科研究。建所以来,已承担了国家级课题18项,省级课题11项,横向课题9项。出版各类著作68部,论文800多篇。获得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项,光明日报光明杯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理论图书奖2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优秀成果奖1项。